监督电话|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绘就乡村美好生活新画卷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2-03

记者 张晓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沃野升腾希望,乡村绽放新姿。2022年,我市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一区两城三强市三高地”战略目标,坚持“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工作主线,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幸福画卷正徐徐展开。

特色产业,夯实发展硬底盘

万荣县高村镇乌停村村口,联硕果园的“联产联营,硕果累累”指示牌赫然醒目,预示着以其为核心带动周边6个村果业发展提质升级的美好愿景。该果园“以株定亩、以地入股,统分结合、联产联营”的做法,有效解决了果农地块碎片化、果园规模小、管理不统一等难题,走出了一条农户不用流转土地就能实现适度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的现代果业发展之路。

“中华果都”万荣县,名副其实。通过新品种栽培、新技术推广、新模式应用、新装备配套、新业态拓展“五新举措”,地上地下同步发力,万荣果业发展迈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新时期。立足发挥国家投资效应、技术支持效应、品牌影响效应,万荣县还坚持苹果、香菇、粮食、中药材、畜禽养殖“五管齐下”,大力推动“特”“优”农业“全域化布局、高端化示范、片区化开发、融合化发展”,牢牢站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方阵。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我市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推动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强化项目支撑。打造13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对重点帮扶县的每个示范基地补助300万元,对整体推进县和先进示范县每个示范基地补助200万元;打造13个市级特色产业基地,每个基地补助100万元,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同时,在脱贫县创建10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新增33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加强产业投入。我市认真落实衔接资金支持产业发展要求,加快完成上级衔接资金和市级配套资金下达,要求重点帮扶县用于产业发展比例不低于60%,先进示范县和整体推进县用于产业发展比例不低于55%,重点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项目。去年,山西建龙集团乡村振兴基金开始启动,平陆县成立兴虞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盘活帮扶资金。

做好补贴扶持。我市落实省上要求,做好耕地保护每亩补贴67元和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每亩补贴21.5元补贴工作,为5.38万户脱贫户发放补贴2807万元,为70余家合作社、龙头企业支持资金1.45亿元,带动1.66万名脱贫群众就业。同时,加快小额信贷投放,全市贷款余额11508户5.38亿元,去年累计投放8589户4.7亿元,完成全年投放目标94%。

开展县际帮扶。在县际结对帮扶工作中,盐湖帮扶绛县、永济帮扶垣曲、河津帮扶平陆,制定“5+1”县际结对帮扶机制(产业合作、劳务合作、资金支持、人才支援、社会参与+考核机制),推进帮扶资金、帮扶项目和消费帮扶等工作走深走实。2022年,县际结对帮扶落实资金1000万余元,助销脱贫地区农产品价值582万余元,劳务协作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

就业帮扶,拓宽增收致富路

“现在我的月收入是7000元。非常感谢政府给我提供的培训机会,让我学会了一项技能,增加了收入,减轻了家庭负担。”近日,平陆县曹川镇曹家村村民王燕燕感激地说。

王燕燕在平陆利丰职业培训学校系统学习了家政服务及护理课程,结业后被推荐到广东省揭阳市的一家医院当护工,照顾揭阳市一大学教授。她服务热情,专业水平高,不怕脏,不怕累,深受教授及家人好评。该教授出院后,其家人推荐王燕燕给同病房的其他病人做护理。在我市,同王燕燕一样,掌握一技之长,走出家乡在外务工增收的村民不计其数。

学一技之长,助就业增收。围绕“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我市坚持培训、就业一体谋划,面向农村转移劳动力、失业人员、脱贫劳动力等各类就业重点群体开展订单式、项目制、普惠制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民拓宽增收渠道。在全市推广平陆“五免一补”(免费用餐、免费住宿、免费培训、免费办证、免费介绍、每人每天15元交通补贴)做法,组织菜单式、订单式、项目式培训,打造出“平陆电建”“河东家嫂”“闻喜花馍”“万荣防水”等特色劳务品牌。加强与扶贫车间对接,与设置公益岗对接,与帮扶单位、省属国企和驻外办事处对接,与“零工市场”对接,组织“点对点”务工输送,全市外出务工就业人数和省外务工就业人数大幅增加,脱贫人口务工就业培训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小市场”服务“大民生”。运城零工市场从场地、平台、服务等方面多点发力,提供岗位供求、快速对接、职业培训等“全链条”就业服务,促进灵活务工人员就业增收。去年7月,全省零工市场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我市乘势而上推动零工市场提质拓面,制定印发管理办法和建设意见,形成先进经验向全市推广。运城零工市场新址正在完善内部设施,运营在即。河津市、永济市、万荣县、临猗县、闻喜县零工市场均已建成并投入运营。

   自运营以来,运城零工市场日均接洽零工咨询近千人次,先后提供就业岗位3万余个,技能培训2000余人,促成就地就近就业8000余人,帮助1万余名农民工外出就业,受到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通报表扬和省政府的通报表扬。

易地搬迁,点亮幸福新生活

冬日,阳光温暖。我市101个易地安置点的39459名搬迁群众安居就业、精神振奋;配套建设的56个帮扶车间、21个产业园区各有特色、生产不断……

“搬迁群众里有很多党员,我们在基层组织建设上下了功夫。”夏县瑶峰镇新天地社区党支部书记崔四清说,把党组织触角延伸到社区末梢、建到群众家门口,让群众有了“主心骨”。79名党员“亮出党员牌、认领服务岗”,肩负起宣传政策、日常巡查以及解决突发问题、化解矛盾纠纷等工作,实现从“无责”向“有责”的转变。

新天地社区有安置房12栋,入住人口2590人。社区大,住得人多,管理起来就困难。新天地社区构建了“3+2”组织管理框架,即“乡镇党委政府、社区党组织、社区服务中心+居委监督小组、物业公司”,实行网格化管理,通过完善规章制度,举办评选好邻里、好家庭等活动,激发群众崇德向善的内生动力,改善社区风气,成就了真正的“新天地”。

在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忻州现场会上,夏县的集中安置点社区治理做法“可圈可点”。去年,我市围绕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结合全市开展的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着眼搬迁群众社会融入、就业增收和全面发展,全力推动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融入新社区、过上好日子”。我市所有集中安置点全部成立党组织,引进29个物业服务公司加强管理,聚焦解决迁出地迁入地管理“两张皮”、搬迁群众办事“两头跑”等问题,开展全市易地搬迁安置区乡村治理专项行动,促进搬迁群众社会融入。

为做实易地后扶工作,我市还开展就业帮扶,在集中安置点周围配套建设帮扶车间和帮扶产业园,建立岗位信息推送机制,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目前,14198名搬迁群众就近稳定就业,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家庭每户至少一人稳定就业。创建五好社区,聚焦就业帮扶好、产业带动好、社区治理好、权益保障好、融入环境好目标,分年度创建易地搬迁“五好社区”。去年完成11个集中安置点和10个社区“五好社区”创建任务。

征程万里风正劲,使命千钧再奋蹄。下一步,我市将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把各方面力量凝聚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上来,一手抓牢防止规模性返贫,一手抓好乡村振兴,真正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