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5-10-16
“破圈”指打破圈层壁垒,在不同群体、领域或场景间建立连接。在就业服务领域,“破圈”意味着打破传统服务模式的空间、群体、渠道等壁垒,让服务更便捷、更广泛地触及目标人群,更好地满足群众多元化就业需求。
今年以来,永济市在乡村厂房打造零工就业基地,盐湖区在万达广场设立零工驿站,万荣县在步行街建起家政零工驿站,服务场地和形式的创新突破,都让就业服务更加精准辐射群众需求,为群众就近就地安心就业提供了“直通车”。
厂房变基地
服务空间多元
随着我市公益性零工市场的全覆盖,各县(市、区)为群众提供的就业天地愈发广阔。在此基础上,人社部门进一步创新,不仅充分发挥零工市场等传统就业服务场所的作用,还积极将就业服务场所延伸到商场、步行街、厂房等群众更方便接触的地方,让群众找工作、学技能更便利。
服务下沉,群众受益。今年6月,永济市就业服务中心经过市场考察、与企业对接,在该市城北街道三张村一处厂房设立了零工就业基地,周边村民实现了家门口灵活就业。
“顾家、挣钱两不误”“远一点也愿意来”“一天能挣一百多块呢”……零散的农副产品初加工岗位,经过集中统一协调、组织,让该处城乡闲散劳动力有了“用武之地”。虽然是季节性活计,但就业服务部门主动靠前服务,大家干起活来更具秩序、更加安心、更有保障。
在群众身边建设零工就业基地,不仅促进了群众就业增收,也减少了劳动力外流,还带动了本地农产品种植、初加工等产业的发展。就业服务场所不局限于零工市场、就业服务点等,群众的就业空间更加灵活多样,选择也就更多。
驿站变“学堂”
服务形式升级
除之前开设的货运零工驿站外,今年,万荣县还将家政零工驿站布局到人流量密集、贴近社区的县城步行街。除了方便对接岗位、便捷就业,万荣县就业服务部门还多次组织开展技能培训,让驿站兼具技能学堂的功能,以技能培训、岗位推介、供求对接等构建起就业服务链条。
锚定群众需求,才能“靶向破圈”。万荣县就业服务中心通过前期调研,摸清了城区家政市场需求和居民的就业意向,针对“家政岗位缺口大、妇女技能待提升”问题设立家政零工驿站,开设的培训也以月嫂育婴员、收纳保洁与家电清洗、养老护理等为主,精准帮扶居民实现技能就业。
在服务对象上,万荣县将重心放在了重点社区(村)内有就业意愿和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他们有的因没有技能就业面窄,有的为了照顾家庭需要就近寻找工作,有的看中了家政等行业的发展前景就业主动性强,家政零工驿站就成了他们“家门口的充电站”“供需对接的立交桥”。
贴近社区、方便群众,是家政零工驿站的优势。从实操技能到职业心态,技能培训全方位提升了学员的就业竞争力和自信心。就业对接,更让他们掌握的技能有了“施展之所”。
阵地“嵌”商圈
服务生态联动
就业服务离群众越近,群众的获得感就越强。在盐湖区,找工作不仅可以去运城零工市场,也可以通过“盐湖速聘”微信小程序“指尖求职”,现在又多了一个万达零工驿站。
这个位于万达广场3号门西侧的零工驿站,是盐湖区就业服务中心和万达广场“政企协同”联动建立的创新型就业服务平台。这里不仅有工作人员提供咨询服务,还提供临休区,配备了自助求职机、饮水机、充电宝等便民设施,将就业服务融入日常场景,让求职与生活“无缝衔接”。
该驿站依托珠海万达商管“即刻职达”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招聘无缝衔接,数字化与场景化融合的服务模式,让供需双方对接效率大幅提升。
岗位围着群众建,培训贴着需求办,服务跟着人流走。这些就业服务“破圈”的表现,是以群众需求为圆心进行的精准辐射,本质上是就业服务理念的转变。让服务主动贴近群众,从“被动等待”到“主动嵌入”,就业服务正不断以更加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方式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勾画着一幅就业服务新图景。
(记者 范楚乔)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