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电话|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临猗县北景乡:苹果俏枝头 映红“致富路”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5-08-18

刚过立秋,走进临猗县北景乡峰仙村的“郇阳果园”种植基地,连片的苹果树枝繁叶茂,红彤彤的大卫嘎啦苹果挂满枝头,色泽鲜亮,果香诱人,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果香,让人垂涎欲滴。峰仙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锋岗正带着村民们采摘、装筐,一派繁忙景象。

“这片果园是我们村集体新种植的,今年产量比去年要大。”李锋岗说,“目前果园亩产已达2000斤,进入丰产期后,预计亩产可以达到8000斤。”

峰仙村位于峨嵋岭上,耕地面积5000余亩,林果面积占4000余亩,是一个以果业为主的村子。

作为村里的支柱产业,苹果种植一直都是村民们主要的经济来源,但随着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现代农业产业步伐的加快加上市场的变化,模式过时、树龄老化、种植零散等问题逐渐凸显,传统果业优势不再,乡村持续发展也到了瓶颈期。

针对这一系列挑战,该村村“两委”抓住北景乡现代苹果产业示范基地创建机遇,立即开展“清化收”专项行动,重新梳理村内土地权属关系,把原来低价发包出去的土地统一收回来,又流转了村民一部分土地,建设“郇阳果园”示范种植基地,为全村的老果园改造提供示范经验和改造样板。

“这片果园,可以说是我们村集体的一次全新尝试。”李锋岗指着身后连片的果园介绍,“在新品种方面,我们主要引进优良新品种大卫嘎啦苹果,选用抗重茬矮化自根砧,实现了品种和砧木双脱毒,破解了老果园不能直接更新重茬栽培的难题。在新技术方面,我们采用现代苹果矮砧集约栽培六大核心技术,即以高纺锤形树形为主的简化修剪技术,以生草覆草为主的生态果园建设技术,以滴水灌溉平衡(配方)施肥为主的水肥一体化技术,以机械施肥除草打药为主的宜机化管理技术,以绿色防控为主的病虫害防控技术,以药剂疏花疏果及果实免套袋为主的简约栽培技术。”

据悉,峰仙村在新模式方面,基地采用品种砧木“双脱毒”大苗建园,宽行密植,通风透光,便于机械化作业,实现了省水、省肥、省力、省地。峰仙村村集体的200多亩果园,种植时间不到3年,预计今年产量能有20万公斤,前期每公斤能卖到九块钱。

“郇阳果园”的建设,一方面实现果园机械化、智慧化、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示范引领,也逐步改变了村民对苹果产业的传统认知,带动村里一大批果农转向现代化栽培模式。如今,在村集体的示范带动下,峰仙村发展“郇阳果园”面积达到1000亩。

“以前管理果园,一年到头要经历剪枝、浇水、施肥、疏花疏果、套袋、摘袋、掐叶、转果、铺反光膜、采摘、售卖等十多个环节。每天一大早开始忙活,到天黑才能回来。一年下来,收成好不好全看运气。现在新果园有水肥一体化滴灌,省水省肥,防草布代替除草剂,不用套袋、脱袋,而且都是机械化管理。最为关键的是,苹果成熟早,糖分高,能卖上高价,我果园里的苹果今年早都卖完了。”峰仙村果农雷曙光在自家苹果收完后,趁着采摘高峰期,便会帮助村集体进行采摘,赚点零用钱。

产业兴,更要百姓富。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峰仙村建立“5311”村集体收益分配机制,按照“50%用于持续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30%用于村里民生实事,10%用于帮助困难群众,10%作为奖励分红”的模式推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村集体“有收益”,老百姓“享分红”。

从“单打独斗”到“支部牵头”,从“传统种植”到“科技赋能”,如今,在峰仙村的“郇阳果园”中,香甜的气息沁人心脾,成片的果树枝繁叶茂。在这份甜蜜的背后,是村民们渐渐鼓起来的钱袋子,更是乡村振兴路上越来越清晰的美好未来。

本报记者 王新欣 特约通讯员 闫豪杰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