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4-06-26
“这个是芮城县救助工作站驻爱心驿站和党群服务中心后的首个案例,在驿站工作人员和民政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该名流浪人员安全回家。”
“在盐湖区社会救助中心工作人员的护送下,72岁的李名照结束了他30多年的流浪生活,踏上了返回老家湖北恩施的路程。老人能顺利返乡,要归功于盐湖区社会救助中心、河东驿站的工作人员。”
……
今年6月19日是第12个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在我市举办的开放日活动中,临时救助服务点嵌入爱心驿站和党群服务中心,有效解决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等生活困难“最后一公里”的做法,十分引人注目。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困难人员精准救助、及时发现、有效助力的创新救助服务,市民政局下发了《关于在全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爱心(河东)驿站等公共场所拓展困难群众临时救助服务的通知》。
“盐湖区依托现有的运城市群众接待服务中心,在全区党群服务中心、爱心(河东)驿站等地方设置社会救助窗口,加挂社会救助服务点标牌和内部标识,并设立慈善物品发放专柜,发现、遇到困难人员和临时遇困人员时,可第一时间拨打24小时救助热线。”盐湖区社会救助站负责人任军杰说。
走进河东驿站中银路站,记者看到墙上悬挂着十分醒目的“关爱弱势群体 救助急难对象”救助服务温馨提示牌。自去年加挂社会救助服务点标牌以来,爱心(河东)驿站遇到过因身份证和手机遗失,临时工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生活出现困难的情况;离家在外,无力解决食宿,处于困难状态的人员……每一次,驿站工作人员都认真做好身份确认工作,为其送上食物,提供坚实保障。
“驿站不仅可以为户外劳动者提供免费饮水、临时休息、紧急避雨、手机充电等公益服务,还能作为困难人员的临时救助点,进一步借助社会力量,搭建困难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宣传服务平台和救助引导渠道,扩充困难人员早发现、早救助的救助信息‘朋友圈’,让更多困难人员得到及时救助。”任军杰说。
据了解,救助站对驿站、党群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了简单的培训,在遇到需要救助的情况时,要做好问询登记、转介服务、分类救助工作,对能出示有效身份证却无力返乡的,根据实际需求提供乘车凭证和必要的饮食;对暂时无法查明身份的,开展临时照料、寻亲、医疗、安置等服务,确保受助人员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目前,全市共嵌入区域性党群服务中心1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200个、爱心驿站98个,并在运城市群众接待服务中心加挂社会救助服务站点牌,入驻工作人员开展救助。同时,汽车站、火车站、高铁站“三站”也拓展了延伸服务,张贴悬挂了临时救助标识牌,公布了24小时救助热线,能有效解决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及时性等生活困难问题,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进一步筑牢社会救助体系防线。
怎样才能让这些嵌入点最大限度发挥救助作用,“民政人”一直在不断思考和探索。
要坚持动态嵌入,服务标识全覆盖。为流浪乞讨人员和生活困难群体提供及时必要救助,对嵌入服务标识的所有场所要做好巩固提升工作,对将要投入使用的驿站、党群服务中心要实时关注及时嵌入,确保所有“哨点”站口全覆盖。
要针对不同救助对象开展问询登记、生活服务、分类安置等服务,及时准确为困难群众提供相关救助。同时,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临时救助服务的政策宣传,进一步提升群众的知晓率,真正形成一套对临时遇困人员的帮扶标识全覆盖、发现无死角、接转衔接高效、救助保障工作体制和机制。
要坚持总结探索,保障服务长效。认真总结工作中好的做法及存在的问题,持续探索在公共场所嵌入临时救助服务功能的新机制,进一步解决临时遇困群众的实际问题,保障兜牢民生底线。
救助服务工作链条长、环节多,只有形成全社会参与、共同关爱的工作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民政部门将继续推动社会救助站入驻城市驿站、矛调中心、综治中心,为流浪乞讨人员和生活困难群体提供及时必要救助。
(陶登肖)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