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电话|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大河之声”激荡“大河之东”

——新时代黄河流域精品书法艺术巡展见闻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4-06-25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千古名篇随翰墨倾泻而出,参观者得以在一笔一画中窥见黄河的奔腾浩荡。

6月22日上午,水墨河东美术馆,“大河之声”——新时代黄河流域精品书法艺术巡展开幕,展厅内汇聚一众书法爱好者,在一幅幅极具特色的书法作品前驻足欣赏。

滔滔黄河水,自西向东流淌一路文脉,从古至今,为文人墨客带来挥不去的浓浓情思。诗仙李白将进酒赠裴十四,王之涣凉州词登鹳雀楼,看“天上来”的黄河水笔走龙蛇,饱蘸着墨汁抒写作者心中情绪。“本次巡展展出书法作品110余件,汇集全国书法名家与河东书法名家,包括了真、草、行、隶等多种书体。作品风格多样,展现着书法艺术家们心中的黄河。”运城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卫立钧介绍,本次展出河东书法名家30余件书法作品,更加凸显河东大地对黄河故事的讲述。

行笔间张弛有度、潇洒飘逸,墨汁在书法家的演绎下,成为灵动的讲述者。中国书协副主席顾亚龙所作的《登鹳雀楼》,以行云流水的行草书,展现出登高远望,看大山与大河碰撞下的千古豪情。在巡展中,还有不少写《登鹳雀楼》的书法作品,书体多样,件件都可以窥见创作者自身的浓重情感,最后化作笔锋,讲述着黄河故事。

黄河奔腾不息,孕育万物,泽被大地,形成气象万千的黄河胜景,孕育了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这些故事,被书法艺术家们用笔墨得以讲述、展现。在一次次对黄河的深情书写中,作品也离不开“大河之东”的元素,正如一次次被书写的千古名篇《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就是河东人,诗人所登的鹳雀楼,正在永济。正如盛唐的气韵一般,黄河的魅力也被永远留在诗文里,书法的艺术魅力,同样也彰显着河东气韵。“提起黄河滔滔、青山绵绵,人们很难忽视《登鹳雀楼》。”参观者李女士说起展览里一幅幅气势磅礴的《登鹳雀楼》,让人不禁吟诵出诗句的同时,也赞叹每一位书法艺术家对诗篇与黄河的理解,“在河东,看河东故事,赞叹黄河故事,是一种享受。”

“巡展原本要展出作品220余件,因场地限制,最终只展出了110余件。”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美术与书法学院副院长陈培站表示些许遗憾,“但本次巡展作品中有30余幅是来自运城书法名家的,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书法交流,看本地书法家所讲述的黄河故事。”

“曲阜师范大学是该巡展的首展地,第二站就来到了运城。巡展计划走进沿黄九省(区),在泼墨挥毫中传黄河之韵。”陈培站强调在运城巡展的重要性,因为运城与黄河息息相关,河东文化离不开水的滋养,在河东厚重绵长的历史文脉里,足以看见古老又奋进的中国。

该巡展策展人周大鹏在一旁强调:“该项目为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唯一立项的黄河主题类书法巡展项目,每一件作品都在讲述黄河,每一处巡展地都离不开黄河水的滋养。”

王陆、李盛泉等河东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依次展出,或磅礴、或潇洒、或雅致,他们讲黄河、讲河东、讲蒲津渡大铁牛……“书法作品要注入创作者自身情感,每一个字都是有气息的,每一处笔墨都饱含情感,这就是‘书为心画’。”河东书法名家刘鹏斌讲述用笔、结构、章法的巧妙之处,“作品表达出情绪,才称得上‘述情达性’。”

“书法很重要,多看多感受才能体会到用笔的玄妙。”市民杨慧珍一家四口来看展,她在一幅幅书法作品前为孩子高潇炀讲述着笔下奥妙,“你看这一横多出来,不是因为写坏了,而是书法家自身的表达,再从整体看,就能发现作品里的态度与情绪。”高潇炀是一名9岁的书法“练习生”,6岁开始学习书法,从隶书入门,他说:“我对书法很感兴趣,喜欢书法,所以想学。”

(记者 牛嘉荣)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