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4-05-31
见习记者 王月文
在生活的田野上,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如同待放的花朵,渴望着阳光的照耀和雨露的滋润。然而,命运的风雨却让他们面临了特殊的挑战——他们是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因家庭变故而失去了父母的庇护;他们是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务工而被留守在家中……
近期,市民政局创新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举办了我市首届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评选大赛,并专门安排95万元福利彩票公益金给予支持,为社会组织搭建一个互动交流、资源对接平台,有效动员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和公益慈善事业,让孩子们像花儿一样尽情绽放,展现出生命的美丽与活力。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来临之际,记者来到了距离芮城县县城30多公里的一所小学,用镜头和笔端记录下这些儿童的真实生活,以点带面,了解我市推进社会组织关爱困境、留守儿童工作的工作成效。
用爱浇灌花儿绽放
多多(化名)是盐湖区一名12岁的女孩,其母亲精神残疾,其父亲脑部受损导致肢体残疾,家庭生活主要依靠70多岁体弱多病的奶奶支撑。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监护能力的不足,多多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如不懂礼貌、不讲卫生、不懂得感恩,学习成绩也一直不尽人意。
盐湖区第一时间志愿者协会的陪伴志愿者李玉平了解到多多的情况后,深入了解民政救助政策,发现多多符合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认定条件。经过多方奔走,李玉平为多多申请到每月1417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直至她完成学业,为她的求学之路提供了经济保障。
“在陪伴多多的时候,我发现多多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举止是不一样的。每逢节假日,我会把多多带到盐湖区第一志愿者协会的‘阳光之家’,多多和其他小朋友团结友善,按时写作业,整理自己的内务,打扫卫生,清洗餐具又勤快还样样都做得有模有样。但是,多多回到自己家后,又开始说粗话,不做作业。”李玉平说。
要真正改变多多,李玉平认为必须彻底改变她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在征得多多奶奶和爸爸的同意后,李玉平为多多转学,并将她接到“阳光之家”长期居住。
在“阳光之家”,多多开始了全新的生活。李玉平陪着多多到户外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引导多多学习保护环境。同时,在多多生日时,李玉平也会为多多送上生日蛋糕、礼物。此外,李玉平每月也会陪着多多回家看望爸爸妈妈还有奶奶,教多多学会感恩,理解父母的辛苦和难处。
“如今,多多的学习成绩稳定在班级前十名,她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得到各科老师的认可和表扬,还被学校推选评为市级‘自强之星’。”盐湖区第一时间志愿者协会负责人上官卫校告诉记者,“多多说她长大了也要回报社会,做志愿者,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多多的故事只是“阳光成长”关爱困境儿童公益服务项目中的一个缩影。该项目采用“1+6+X”服务模式,即建立一支一对一陪伴志愿者队伍,提供生活照料、安全教育、精神关爱、学习辅导、家庭沟通、素质拓展六项服务,获得社工督导支持,确保为孩子们提供全方位的关爱。
然而,我市像多多这样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还有很多。市民政局牢牢把握“选准需求、精准关爱”的原则,以发现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满足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实际生活需求为核心,规范化开展儿童关爱保护工作。
据统计,今年1月至5月,市民政局为254名社会散居孤儿发放基本生活费169.6万元;为894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费568.7万元。
用心呵护花儿盛开
“伴着花的芳香,踏着歌的节拍,我们即将迎来六月的时光,我们的心像怒放的花朵……”5月28日,芮城县阳城镇阳祖小学举办了“六一”活动暨六年级毕业典礼。活动现场,除了欢声笑语的孩子们,还有一群特殊的“客人”——身穿红马甲的“小葵花”关爱留守儿童项目志愿者,他们为这所偏远山区的学校带来了节日的关怀与温暖。
阳祖小学迁建于2002年9月,位于中条山脚下的阳城镇阳祖村,是偏远山区的一个教学点。“我们学校由于地理条件所限,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收入低,父母不得不出去打工,致使留守儿童多。孩子们长期缺少陪伴、缺少沟通,导致性格孤僻。”阳祖小学校长周许让说。
“小葵花”关爱留守儿童项目由芮城县爱心公益志愿者协会发起,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留守儿童提供持续的关爱和支持。该项目通过组织大学生志愿者进行远程教学或现场辅导,帮助孩子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同时在心理上给予他们必要的引导和慰藉。
在当天活动现场,孩子们兴奋地展示着新鞋、遮阳帽,吃着甘甜的西瓜,捧着带有自己姓名标签的蛋糕,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享受着节日带来的快乐。
除了物质上的帮助,“小葵花”关爱留守儿童项目也注重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该项目负责人范卫峰介绍道:“我们会在端午、中秋、国庆等重要节日为孩子们送上温暖和祝福;暑假期间,我们还组织他们参加夏令营和研学旅行,让他们有机会走出大山,开阔眼界;我们还会通过读书分享会、守护母亲河等活动,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
“在这个充满欢声笑语的节日里,老师想对你说,你真是一个聪明、勤奋的小女孩,你的进步让老师非常骄傲……”在阳祖小学的多媒体教室,记者看到了山西大学线上伴读志愿者张玲为阳祖小学的涵涵(化名)录制的“六一”国际儿童节视频祝福。看着线上伴读志愿者的视频祝福,涵涵眼含热泪,多次用手擦拭。
涵涵是阳祖小学的一名五年级学生,也是一名留守儿童。曾经她在班里不敢举手发言,语文成绩也仅在及格线边缘。两年的时间里,她通过线上伴读与山西大学的志愿者张玲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张玲不仅在学业上给予涵涵耐心指导,还在生活中关心她的成长。
“通过线上伴读,涵涵语文成绩由原来的及格线边缘稳定在优秀线上,她现在讲话思路也很清晰,上课也敢举手了,比以前更自信勇敢了。”谈到涵涵的变化,阳祖小学五年级班主任郑老师略带激动地说。
“我们学校1-6年级有近一半的学生参与了线上伴读活动。”周许让说,“线上伴读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知识,更让他们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关爱和陪伴。这种关爱和陪伴对于孩子们的成长至关重要,有助于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据了解,“小葵花”关爱留守儿童项目自2021年1月开始组织进行线上伴读活动以来,已有来自华东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600余名参与其中,服务留守儿童一千余人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4.8万小时。
留守儿童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现状牵动着我市民政部门。今年,市民政局联合市委网信办等14部门出台了《运城市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利用3年时间,聚焦精神素养提升、监护提质、精准帮扶、安全防护、心理关爱和固本强基六个方面,全面提升关爱服务质量,促进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全面健康发展。
用情滋养花儿生长
在河津市,一位名叫小博(化名)的困境儿童,因天生患有小儿麻痹而肢体残疾。他的母亲患有精神疾病,无法参与家庭劳动,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身有残疾的父亲肩上。这样的家庭环境,让小博的生活异常艰难。他不善言辞,性格内向,更缺乏自信。
河津市爱心志愿者协会了解到小博的情况后,立即通过“云端助学·益起成长”公益活动,为小博链接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云端助学”。仅仅一部手机,就连接起了小博和远方的志愿者。志愿者根据小博的实际情况,为他定制了个性化的课程表,提供薄弱学科的在线辅导,耐心解答疑惑,并督促他完成作业。
“现在,小博的成绩有所提高,但更重要的是,他变得更加开朗自信了。”河津市爱心志愿者协会“云端助学·益起成长”项目负责人张奇鹏欣慰地说,“小博也逐渐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与他人的交流也变得更加流畅。”
据悉,“云端助学·益起成长”项目自2020年12月发起以来,已经吸引了来自省内39所和省外103所高校的4197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累计帮扶2814名儿童,其中河津市本地的儿童有1210人,遍布全国各地的儿童有1604人,累计为200余户困境家庭减轻20余万元的教育费用。
小博的故事并非个案。为了更加专业地关爱困境儿童,今年,市民政局联合市教育局、市卫健委等部门出台《关于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督促县(市、区)民政部门对监护缺失的困境儿童进行摸排,建立结对关爱帮扶机制,提升监护质量。
下一步,市民政局将加强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增强安全防护水平、提升关爱服务质量;持续推进儿童福利机构“精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专项行动,提升儿童福利机构养育、医疗、康复、教育、社会工作一体化服务功能;筹办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医、助学等项目,护佑困境儿童健康成长。
记者 陈方斌 摄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