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5-11-27
在晋南大地,一个成立仅5年的新生儿科室,凭借“巴掌宝宝”“全市首例亚低温脑保护术”“区域最小患儿腹膜透析”等硬核战绩,跻身省级重点专科行列。这里每年收治1800余名新生儿,其中危重症占比超20%,出院人次稳居全省前三。记者走进运城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探秘生命起点处的守护者如何创造奇迹。
顶尖技术护航生命闯关
0.65公斤的生死博弈
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暖箱如同微型的生命方舟。
2023年11月初,孕30周的市民芳芳(化名)因双胎、妊高、胎儿脐血流异常,在市中心医院剖宫产,生下两名女婴。“宝宝出生时体重仅655克,仅比一瓶矿泉水稍重。更令人心疼的是,孩子整个身子犹如成年人手掌大小,腿只有成人手指般粗细,皮肤薄嫩如胶冻,呼吸微弱,情况十分危急。”医护人员说,“捧着小家伙时,大家的心中一揪,要知道,这在临床上属于超低体重早产儿,由于一些重要脏器发育不完全,救治难度极大。”
最娇弱的生命,需要最坚强的守护。新生儿科负责人杨雪召集全科医护制订详细的救治计划,力求做到“快、精、细、柔、稳”。
呼吸关是早产儿的第一道生死关。由于肺部发育不成熟,宝宝出现了严重的呼吸窘迫综合征。医护团队进行“毫米级”操作攻坚呼吸关:在细如发丝的血管中置入PICC导管建立生命通道,保障营养与药物的精准输注。随后,科室配备的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发挥了重要作用。医护人员对宝宝进行了气管插管、给予宝宝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改善患儿氧合。在治疗前期,宝宝主要通过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由于早产儿吸吮力差、吞咽反射弱,为了帮助宝宝尽早建立吸吮反射,责任护士每天坚持进行口腔运动干预训练,从重力喂养逐渐过渡至经口喂养,奶量也在循序渐进。经过61天将近1500小时的全天候守护,医护人员凭借精湛的技术,陪着宝宝闯过各项难关。宝宝的体重从655克增长到1950克,各项生命体征平稳,达到出院标准,成功回到了爸爸妈妈身边。
不知不觉间,杨雪和同事们创造了新的纪录——该患儿也是我市救治的体重最小新生儿。
技术的突破不止于此:
72小时“冷藏”阻击脑损伤:对一名出生10小时的重度窒息患儿实施亚低温治疗,将体温精准控于33.5℃—34.5℃,通过脑功能监护仪实时追踪脑电波变化,最终逆转爆发抑制脑电图,守护住神经系统零后遗症;
支气管镜探入“发丝气道”:胎龄35周的“嘟嘟”因重症肺炎生命垂危,一支直径仅2.8毫米的气管镜深入新生儿肺部,20分钟灌洗清除泡沫样痰液,创全市新生儿支气管镜首例成功纪录;
托举起万分之一的“生命微光”:成功救治我市首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极早产儿(发病率不足万分之一),让这个胎龄仅29+2周、心率最低时只有45次/分的极早产儿,重获新生……
更多危急重症患儿在“家门口”就得以及时救治,让新生儿科赢得了百姓的口碑。
从救治到“治愈”
目标“全周期守护”
作为运城市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不仅救活,更要治好”,成为新生儿科成立以来就根治在心底的信念。5年来,经过持续发力,科室构建了从院内救治到出院后随访的全链条、全周期健康管理体系。
“杨大夫,我孩子一到晚上体温就升高,需要吃药吗?”“大夫,上次开的药我记不住名字了,麻烦再给我发一遍吧”……11月19日18时,刚刚上完门诊的杨雪,逐一翻看微信群里的消息。微信群的名字显示,这已经是她2025年建立的第六个患者群。
杨雪告诉记者,新生儿不能说话,父母又欠缺经验,需要24小时的实时守护。为此,新生儿所有医生都建立了自己的患者微信群,有些最长的时间甚至超过了3年。一位患儿的母亲刘女士介绍,两年来,她和杨雪共有上千条微信互动,在杨雪的关心和治疗下,孩子茁壮成长,他们全家也早已把杨雪当成朋友和家人。
杨先生的手机里珍藏了一张照片,上面记录着他和妻子向新生儿科医护团队赠送锦旗的场景。2025年3月,杨先生的孩子安安(化名)在胎龄只有31周的时候,提前来到这个世界。出生时,安安仅有950克,属于超低出生体重儿,各脏器发育尚未完善。新生儿科制订集束化方案:通过密闭式吸痰减少气道刺激,微量喂养结合静脉营养促进肠道发育,每日抚触操激活肌张力。当两个月后,宝宝体重从950克增至2110克时,医护人员又在“家化病房”仔细指导杨先生夫妇熟练掌握袋鼠式护理技巧,实现从院内到院外的无缝衔接。
看着忙前忙后的医护人员,杨先生感慨地说:“长达两个月的治疗,我们一度崩溃,是你们的行动给了我们信心,至今还记得主管护士给我说过的话‘我们要一条心走下去,宝宝一定能闯过所有难关’,如果说是父母赋予安安生命,那你们就是为生命保驾护航的人!感谢新生儿科所有医护人员的专业和敬业,希望安安以后能够像你们一样,成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
2024年9月,新生儿科更是着眼患儿需求,整合多方资源,开设黄疸门诊、随访门诊、护理门诊,对已出院的早产儿开展一站式随访与评估,从生长发育到神经心理发育提供全面跟踪,实现了从成功救治迈向长远健康管理的“全周期守护”。
多维发力
打造健康守护新标杆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关于推进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加强儿科专业人才培养,培养储备高层次复合型儿科人才。在这方面,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已经走在行业前列。
科室现有专业技术人员64名,其中医生16名,护士48名,医护比远远超过国家平均水平(1∶1.18)。7名医生拥有硕士学历,48名护士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多人赴北上广等地进修学习。“除此之外,每天的交班时间,科室会抽出半个小时的时间,对病例进行探讨分析,分享各自的专业见解,遇到问题共同想办法解决。同时,也会介绍一些前沿的技术和经验,开拓眼界、提高认识。“科室年轻人多,整体氛围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我们也会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力争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杨雪说。
正是凭借这支“精锐部队”,科室的专业技术逐渐精进,急救设备逐步齐全,开设了我市唯一的新生儿神经重症监护单元,配备了振幅整合脑电图、亚低温治疗仪、长颈鹿高端暖箱、新生儿车载转运设备、床旁超声、床旁血气分析机等先进设备,可熟练开展新生儿重症超声技术、腹膜透析技术、高频机械通气、常频肺保护策略通气、iNO技术、NSURE技术及LISA技术、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等最新技术。
在面对一些疑难病症时,新生儿科充分发挥市中心医院三甲综合医院的优势,积极开展多学科协作机制,打破学科壁垒:与胃肠外科联合完成新生儿先天幽门狭窄腔镜手术,携手风湿免疫科攻坚新生儿红斑狼疮,使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如今,这个仅有46张床位的新晋省级重点专科,实现了年平均住院患者1800人次,总人数、流转率均位居全省前列。其打造的“移动NICU”新生儿急救转运系统覆盖我市13个县(市、区)。2024年,团队跨越200公里成功转运29周濒危早产儿,途中完成气管插管及药物维持心率,为救治赢得“黄金窗口期”。正如杨雪所言:“我们不仅要做生命的摆渡人,更要成为健康的守护者。”在这里,每个微弱心跳都被赋予磅礴力量,每份稚嫩生命终将绽放璀璨光芒。
记者 王 耀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