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电话|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扎根红色热土 谱写振兴新篇

——记全市优秀共产党员、闻喜县郭家庄镇陈家庄村到村工作大学生张妮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5-08-13

从毅然辞去城市工作返乡扎根,到用心用情讲好红色故事,再到大胆探索产业兴村新路,她始终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她就是闻喜县郭家庄镇陈家庄村到村工作大学生张妮。

“这姑娘有股韧劲儿,不怕苦不怕累!”陈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赵志刚由衷赞叹,“顶着大太阳,坐上三轮车就往地头钻,我们村的宣传、党建工作,都离不开她!”

基层沃土践初心

2021年,张妮作了一个令许多人意外的决定:辞去医院的工作,回到闻喜县郭家庄镇陈家庄村工作。“我是闻喜人,根在乡村。既然有机会,就想为家乡做点实在事。”回忆当初的选择,张妮的话语朴实而坚定。

初到陈家庄村,环境的陌生也曾让张妮感到迷茫。然而,真正震撼她的,是脚下这片土地蕴含的厚重历史。作为革命老区村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陈家庄村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在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

“2012年入党后,我参加过不少党性教育活动,但真正踏上陈家庄村这片红色热土,聆听世代生活于此的村民们讲述往事,才深切体会到红色基因的传承。”张妮感慨道。

为了让张妮尽快融入,当时“兼职”讲解的老书记带着她走遍了村里的每一处红色遗址。“每一块古碑、每一件旧物,背后都是沉甸甸的革命记忆。”老书记的叮嘱,深深烙印在她心里。

很快,张妮接过了讲解员的接力棒。但质疑声也随之而来:“外村人能讲透咱村的历史吗?”“讲解这活儿,门道深着呢。”……面对这些声音,张妮坦言压力很大:“那时生怕自己讲得不够透、不够深,辜负了这份沉甸甸的文化。”但压力很快化为动力,“困难面前不能退缩,边学边干!”她暗下决心。随后的一段日子里,她扎进党史资料堆里、走访革命前辈后代、挖掘整理鲜为人知的革命故事,经过一遍遍练习、一次次打磨,她的讲解日益生动流畅,语言更加“接地气”,赢得了游客的掌声和村民的认可。

擦亮红色新名片

2021年,陈家庄村迎来发展新契机——获得山西省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等荣誉。张妮与村“两委”干部抓住契机,积极对接相关职能部门,将困扰村民多年的“坑洼路”变成平坦大道,让主巷道绿意盎然、灯火通明……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让陈家庄村的“红色名片”叫得更响?张妮尝试了宣传册、美篇、抖音等多种方式,效果虽有,却总觉得“差股劲儿”,宣传似乎遇到了“瓶颈”。

转机出现在2021年7月。时值建党百年,各地都在筹备庆祝活动。张妮敏锐地捕捉到机遇,与村“两委”成员、乡镇干部一拍即合:办一场大型庆“七一”文艺汇演,打响陈家庄村红色文化知名度!

蓝图易绘,落地维艰。资金是最大的拦路虎。回想起筹备过程,张妮直言不易:“从舞台搭建到节目演出,样样都要花钱。经费从哪来?只能跑企业、谈合作。”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她成功争取到8家赞助。整场演出从歌曲到舞蹈,紧紧围绕红色文化展开,不仅擦亮了陈家庄村红色文化的“金字招牌”,更吸引了大批游客参观游览。“很多周边省市的游客慕名而来。最忙时,一天要连讲9场。”张妮说,截至目前,她累计接待参观学习人员8000余人次,开展讲解272场。

特色产业惠民生

红色旅游渐入佳境,新问题却接踵而至。“宣传红色文化投入不小,但村集体没有收益,纯公益模式难以为继。看着一拨拨游客来了又走,村民自家产的工艺品、农产品却销路不畅,难免着急。”张妮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让红色资源“生金”,带领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成了她心头沉甸甸的大事。

2023年7月,在乡镇的支持下,张妮和村“两委”成员创新思路,与第三方机构达成合作,建立起“党支部管理、第三方运营”的合作模式。

“现在,村集体每年稳定增收6万多元。更重要的是,第三方运营的餐饮项目既能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还能定点收购村民制作的馒头、烙饼等农副产品,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张妮的喜悦溢于言表。2024年,红色产业为村集体增收十余万元,带动就业20余人,真正实现了“红色资源”向“红色经济”的转化。据了解,去年,陈家庄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60万元,较上年增长15%。

产业振兴的探索不止于此。过去,陈家庄村以柿子、山楂为主导产业,经济效益较低。2023年起,部分村民开始尝试种植菊花、辣椒。张妮敏锐地抓住这个苗头,积极引导支持。很快,金黄的菊花铺满田野,火红的辣椒缀满枝头。

目前,全村菊花种植面积达300余亩,年产量达两万公斤,年收益约30万元;辣椒种植户从1户增至9户,面积从20亩扩至60亩,预计收入20余万元。

如今,村子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吸引了一批青年返乡创业。他们通过直播宣传红色文化、发展电商产业,为陈家庄村的红色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

回望来时路,张妮初心如磐;展望未来,她壮志满怀。“这份荣誉是肯定,更是责任,我将继续扎根这片红色沃土,做好文化传承,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她说。

记者 曹欣怡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