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电话|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铁血军魂映沃土

——记全市优秀共产党员、临猗县耽子镇霍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刚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5-07-30

穿上军装,他是热血军人,以汗水铸忠诚;脱下军装,他是霍村“兵支书”,甘当村民“领头雁”。

不一样的战场,一样的冲锋。近年来,他把训练场的硬作风带到了乡村振兴的“新战场”,以军人的担当与党员的赤诚,把村里的一个个发展难题变成“攻坚成果”,用实干书写这片土地的“振兴答卷”。

他,就是全市优秀共产党员、临猗县耽子镇霍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刚。

使命在肩——从“烂摊子”到“幸福村”

退伍后,王刚放弃地方安置,赴北京投身糕点经销行业。凭着军人的诚信与吃苦精神,他很快在当地扎稳脚跟,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但他始终牵挂家乡霍村,村里打吃水井、建学校、盖舞台,总是倾囊相助。

霍村换届选举前,全村人盼望着他回家当“领头雁”的消息,让王刚平静安逸的生活起了波澜。妻子坚决反对,但王刚却铁了心。“我是一名退伍军人,更是霍村人。村里缺的不是钱,而是带领乡亲往前奔的人。咱能在北京闯出名堂,就不信带不动霍村!”最终,他说服了妻子。

2014年王刚挑起了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的重担。

那时,压力如潮水般涌来——父老乡亲的期望、落后的村容村貌、空白的集体经济。但作为退伍军人的王刚,字典里没有“退缩”二字。他知道,乡亲们的期盼,就是他必须扛起来的责任。

十年磨一剑。王刚带领村“两委”班子聚焦乡村发展与民生改善,高标准打造党建阵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美化和亮化工程等,多措并举绘就霍村新图景。2023年,霍村荣获我市第一批“乡村治理示范村”、运城市集体经济发展十强村和临猗县乡村基层治理先进单位等多项殊荣。

创新思维——从“鲜桃独大”到“桃莓共富”

中午的日头正烈,村民陈根茂家的院坝支起了凉棚,成了临时收桃点。

“村里的鲜桃刚一上市,广东、福建等地的客商就往咱这儿奔。”王刚笑着说,语气里满是自豪。

霍村鲜桃能远近闻名,靠的是实打实的品质。作为黄土高坡嶷山南麓的鲜桃优质产区,这里种植着春美、春雪、中油系列等47个品种桃,从初夏到深秋,鲜桃不断档。全村有1.15万余亩土地,其中鲜桃种植面积达8000多亩,不仅带来了年产两万余吨的产量,更让“霍村鲜桃”成了响当当的品牌。

为了让桃子卖出好价钱,王刚带领班子成员定下“品牌兴桃”战略,推进4条硬举措:借力电商平台和客商口碑打响名气,让“霍村产”成为品质保证;引进优良种苗,淘汰老品种,让果园里“四季有鲜桃,年年有新意”;请来农技专家驻点指导,推广科学种植,确保鲜桃“品相出众、甜度拔尖”;成立桃果交易市场管委会,禁止“吃秤扣秤”,保障三方利益。2024年,仅此战略就让每户桃农平均增收5000元,全村增收超200万元。

在霍村的带动下,周边村子的桃产业发展也如火如荼。可这样一来,产业同质化问题愈发凸显——品种相似、上市时间差不多,市场很快就会供大于求,村民的收益可能受损。基于此,霍村村“两委”主动谋转型、探新路。

“经过多次外出考察,去年,我们与邦农现代农业发展(临猗)有限公司合作,采用椰糠基质栽培技术发展光伏蓝莓产业——棚顶发电、棚下种果,今年6月初见成效。这样一来,既能稳住桃子老本行,又能盘活闲置土地资源,让致富道路越走越宽。”王刚说。

文化破冰——从“对着干”到“一起干”

“霍村鲜桃走天下,庄户剧团名声大!”这段顺口溜在当地广为流传。而剧团的诞生,源于王刚对村风民风的深切关注与积极引导。

上任不久的王刚,敏锐地察觉到村里落后的基础设施严重拖慢发展的脚步。于是,他带领着村“两委”率先张罗修建一条通村路。但个别村民因担心施工影响自家田地,百般阻挠施工进展,让工程一度陷入僵局。

于是,他逐一登门拜访,凭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总算见了效。可他心里清楚,村里大小事多如牛毛,若件件都这样费劲,怎能扛得住?“路堵了能修,民心堵了咋办?”那时他才明白,乡村振兴不光要修水泥路,更要修村民“心路”。

转机很快发生,王刚决定用文化改变这种局面。他想起在部队里,一场场文艺演出总能凝聚鼓舞士气,便决定成立霍村庄户剧团,用村民最喜欢的眉户剧,把村里的家长里短、好人好事搬上舞台。“有艺术天赋的乡亲们聚到一起,大家一起动手,自编自导自演,还自筹资金购买乐器、道具。”王刚说,“我们排的第一部剧是《新官上任一把火》,演的是之前修路时,有人为了多占半分地故意挡路、刁难村干部的事。戏一演,台下不少村民都红了脸。”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慢慢地,霍村的风气焕然一新。今年2月,村里规划建设移风易俗小游园项目时,涉及村民陈平国的一处废弃院落。得知村委会的规划后,陈平国主动找到村委会说明情况,并且没有提出任何赔偿条件,用实际行动支持村里的发展。

从军营到乡土,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担当。王刚带着军人骨子里的韧劲,以脚下厚土为墨,以实干汗水为笔,正续写着独属于自己的“攻坚篇章”。

记者 柴瑜竟 实习生 杨晓瑞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