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电话|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让文物“说话” 让历史“出圈”

——运城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5-05-13

“五一”假期,我市文旅市场一片红火:据市文旅局统计,5月1日至5日,全市51家开放A级景区、岚山根·运城印象及旅游度假区累计接待游客233.47万人次,同比增长32.62%;累计门票收入1814.36万元,同比增长30.37%;累计经营收入3847.49万元,同比增长39.26%。这组亮眼数据的背后,是运城深耕文化沃土、创新文旅融合模式,精心塑造“国宝第一市”城市形象的生动实践。


文化IP现代转化——

从历史符号到“潮玩”载体

在社交平台,“关公故里”“盐运之城”早已成为运城极具辨识度的文化标签。而为了持续塑造运城文化IP,我市正以创新为笔,让关公、盐湖等文化走进更多年轻群体中。


以关公文化IP为例,近期,解州关帝祖庙推出的“叫我关关”系列文创产品成为爆款。憨态可掬的Q版关公手持萌化版青龙偃月刀,将“武圣”的威严与萌趣巧妙融合,强烈的反差感瞬间击中年轻游客的审美喜好。“叫我关关”毛绒公仔挂件通过磁吸抱拳的动作,呈现了传统文化礼仪,成为游客争相收藏的伴手礼。文创店内,“关公祈福”系列箱包、蕴含惊喜的潮玩盲盒,以及复刻关帝庙经典匾额的打卡道具,共同构建起立体化的关公文化消费场景,让关公从历史走入生活,真正实现“把文化带回家”。


运城盐湖同样完成了从自然资源到网红IP的华丽蜕变。“006号灯杆”观景台化身摄影爱好者的创作圣地,公路与盐湖交织的绝美画面在社交平台引发大量讨论。盐湖“泡泡海”的梦幻景致、七彩盐田的天然调色盘,以及被网友戏称“济州岛分岛”的独特景观,同样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打卡。一张张大片不仅定格了盐湖的绝美风光,更让“运城盐湖”成为新晋网红旅游目的地之一,许多看过打卡照的网友都忍不住在评论区追问:“这是哪里?绝美!”

文旅融合全新场景——

从单一观光到沉浸体验

运城以文化为灵魂,通过非遗活化与沉浸式演艺,为游客打造“可触摸、可参与、可体验”的文旅新场景。

在运城盐湖景区,继春节期间火爆出圈的“飞天火壶”表演后,“五一”期间全新推出的“哪吒闹海”水上特技秀惊艳登场。表演者化身神话人物,脚踏高压水柱在湖面腾空而起,“哪吒”与“敖丙”的精彩对决,配合声光电特效,将传统神话故事演绎得扣人心弦,引得现场游客爆发出阵阵欢呼。

沉浸式演出已成为运城文旅融合的金字招牌。通过实景演艺与NPC互动,河东池盐文化博览园全新推出的《宋风·夜宴》成为游客了解“盐”文化的“窗口”;普救寺景区打造的夜游实景剧《梦境·西厢记》,巧妙运用AR技术,让游客在光影变幻中沉浸式体验“爱情圣地”的浪漫氛围;稷山板枣博物馆推出的《稷颂》,以中华农耕始祖后稷的传说为脉络,生动再现了先民稼穑耕作的历史。这些演出不仅是文化展示的窗口,更是游客深度体验运城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化品牌向外输出——

从地方名片到全国标杆

在中心城区南风广场,夏县蒲剧团演绎的经典剧目《黄逼宫》拉开了晋陕豫群众戏曲惠民交流周的序幕,其激昂的唱腔、精湛的表演,吸引众多市民驻足观看。随后几天,陕西秦腔、河南豫剧轮番登场,三地戏曲文化在交流碰撞中擦出火花,不仅让蒲剧这一地方剧种焕发新生,更推动黄河金三角区域文化协同发展。这种跨区域的文化联动,正成为提升运城文化品牌辐射力的重要引擎。

5月5日,一年一度的“关公巡游”盛典在解州关帝祖庙震撼上演。来自湖北、福建、香港等地的参拜团齐聚于此,共同见证这一文化盛事。这一活动不仅强化了“关公故里”的品牌标识,更搭建起运城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从历史中走来,向未来奔去。运城文旅融合的实践表明,文化品牌的塑造需要以历史资源为根基,以创新表达为驱动,以生态保护为底线,以全域联动为纽带。运城“五一”的火爆,不仅是文旅市场的胜利,更是一场文化自信的生动展演。未来,如何持续挖掘文化深度、拓展传播渠道,或是运城迈向国内乃至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关键命题。

□记者 赵泽艳 文图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