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5-04-28
各类图书润心灵在中心城区禹都东街,有这样一处充满烟火气与幸福感的家园——禹都花园小区。近年来,盐湖区东城街道禹都花园社区以创新基层治理模式为抓手,通过“党建+物业”模式激发小区治理新活力,以“吹哨+报到”机制,让在职党员参与小区各方面治理工作,用“扶持+培育”路径壮大社会组织力量,为禹都花园小区治理增添动能。在多方合力推动下,如今的禹都花园小区基层治理成效显著,已蝶变为居民安居乐业的幸福港湾。
4月22日,记者走进禹都花园小区,感受社区基层治理效能提升后居民的幸福生活。
“党建+物业”
小区面貌大改观
禹都花园小区建成于2001年,是个典型的老旧小区,共有常住人口1856户,4860人。由于小区较大、居民较多,由盐湖区东城街道禹都花园社区专门管理。
曾经,该小区因建设年代较早,存在着基础设施老化、道路破损、管道漏水、充电桩短缺等问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只有租来的3间房,难以满足居民各类活动需求。
如今,在社区和物业党建联建的推动下,小区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该小区南门进入,右手边一栋新建的党群服务中心办公楼格外引人注目。“在多方合力支持下,物业公司将这栋楼移交给社区建设管理,这才有了现在的党群服务中心。”禹都花园社区党支部书记雷茜介绍,“在建设过程中,社区在充分征集党员和居民代表意见的基础上,邀请专业的设计公司按照党群服务中心‘一场所六中心’的功能布局要求进行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全力为居民打造温馨舒适、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社区活动场所。”
党群服务中心一楼是社区工作人员日常办公及为居民提供服务的场所。顺着楼梯走上二楼,便会发现这栋建筑远不止办公场地那么简单。
楼梯拐角处的空间被精心打造成了读书角,书架上分类摆放着各种中外文学书籍。二楼还专门设置了政治类、综合类读书角,3个大书架共同组成一个河东书屋,现有藏书3000余册,可满足市民多元化阅读需求。
除了设置读书角外,二楼还配套建设了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健身活动室、临休室、爱心发屋、爱心食堂、妇女之家、儿童之家等。居民可以在爱心食堂享受美味的午餐和晚餐,在健身活动室畅快地进行体育运动,在儿童之家自由玩耍,60岁以上的居民还可以在爱心发屋享受1元理发服务……
小区的变化不只在党群服务中心。在社区和物业的共同努力下,小区新建了4个非机动车停车棚,并配备了700余个充电桩;小区绿化景观得到了提升改造,既减少了蚊虫滋生,又有效解决了业主家中的采光问题;广场上的文体活动室更加宽敞大气,楼道里的特色文化墙浸润人心……种种喜人的变化不仅提升了小区的“颜值”,也让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此外,为了提升治理水平,满足物业管理“有人管事,有钱干活,有章可循,群众满意”的要求,社区和物业加强协调与配合,每周五召开物业企业党建联席会议,对近期小区各类事宜进行汇报总结和安排部署。如此一来,小区里的许多难事繁事都在会议中有了解决办法。
“吹哨+报到”
治理效能稳提升
小区是居民共同生活的场所,难免会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日常生活中出现矛盾纠纷如何化解?居民遇到急难险重问题找谁处理?小区环境卫生由谁来监督维护?
居民有问题,社区来解决。为了促进小区的稳定和谐,近年来,禹都花园社区坚持以“社区吹哨、党员报到”行动为抓手,组织辖区在职党员结合个人特长,认领环境卫生督查员、急难险重协调员、文明宣传引导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四大员”岗位,全力为居民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类矛盾问题。
据介绍,禹都花园社区党支部现有党员40名,辖区内共有在职党员87名,网格员4名。自形成“吹哨+报到”机制以来,在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10余次,有效实现了矛盾不出小区便能化解,问题只要反映便有人解决。
3月中旬,小区物业公司组织工作人员对小区绿地内树龄较长的大树进行集中整治。伐树过程中,一根坠落的树枝砸碎了业主王先生家的窗户玻璃,这一幕恰好被正在小区内巡查的网格员雷学敏看到。
由于事发当时王先生不在家,考虑到业主家中安全问题,雷学敏当即找来塑料布将破损窗户包裹起来,并通过对比住户台账、走访周边邻居等方式,及时联系到了因更换手机号失联的王先生。
在协商过程中,双方又因赔偿问题产生了分歧,社区党支部当即吹响了“集结哨”。社区在职党员付长江兼任矛盾纠纷调解员,他第一时间应哨而来,与雷学敏组成“1+1调解专班”。他们白天测量受损窗户面积,晚上视频连线远在外地的王先生,最终商讨出了一份双方都认可的解决方案,顺利化解了矛盾。
在小区建设和问题处理等方面,社区包联单位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社区治理过程中,禹都花园社区积极与其包联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和市生态环境局盐湖分局3个单位党支部对接,并结合实际情况,细化制订“需求”“资源”“项目”3张清单,推动了精神文明宣传、重大节假日活动、困难群体帮扶、活动场所配套等30余项民生实事在小区落实落地,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
“扶持+培育”
社会组织添动能
在该社区党支部书记雷茜看来,社会组织也可以为小区治理赋能,凝聚好、发展好这些社会“能量”,有助于共建宜居幸福家园。
当天上午,在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的爱心发屋,理发师在为业主石先生理发。十几分钟后,石先生便拥有了一个清爽利落的新发型。“理发师服务态度很好,手艺也不错,一块钱就能剪一次头发,我很满意!”石先生高兴地说。
石先生所说的爱心发屋理发师,便是小区内佑米造型理发店的老板。在社区的扶持互助下,这家理发店不仅自身发展得越来越好,还为社区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参与社区共建的社会组织,不止佑米造型一家。近年来,该社区结合实际情况,将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区治理作为特色亮点工作,鼓励带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截至目前,该社区围绕“组织共建、队伍共抓、人才共育、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实事共商、服务共融、治理共推”的“八共”目标,已对接签约、培育孵化、扶持互助11个社会组织。
其中,鑫起航(餐厅)、德福缘(理疗机构)、樱子家政、卡蒙加幼儿园、社区卫生站等是该社区签约的社会组织,日常提供爱心餐饮、理疗康复、家政服务和生活技能培训、少儿教育、专业体检等服务;佑米造型、雅心公益等是该社区扶持互助的社会组织,主要在小区开展爱心义剪活动,以及开设小学生硬笔书法、成人软笔书法等课程;明德堂(传统文化协会)、奇杞文化、民建同心服务站等是该社区培育孵化的社会组织,定期提供传统文化讲座、诗词诵读、健康养生、家风家训、法律咨询、心理疏导、少儿绘画和手工等服务。
雷茜表示,居民的事就是天大的事,社区工作人员的职责就是做好各项服务,为居民解决好各类急难愁盼问题。下一步,该社区将持续聚焦社区服务阵地建设,满足居民多元化活动需求,让党群服务中心成为便民的办事处、文化的俱乐部、居民的会客厅、老人的休闲房、青壮的运动馆、妈妈的排练场、娃娃的自习室。同时,社区还将继续加强与物业和社会组织的联建共建,为居民营造更加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让居民笑容多起来、心里暖起来。
□记者 祁克宁 樊慧敏 文图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