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5-02-28
记者 魏 濛
自反食品浪费法正式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治理“舌尖上的浪费”取得显著成效,餐桌浪费现象已大有改观,“光盘行动”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消费时尚。但是来自餐桌上的浪费依然存在,尤其是节假日期间、聚会宴请时,餐饮浪费现象更是触目惊心,给厉行节约的良好风尚打了折扣。
倡导“光盘”,拒绝“剩”宴,减少“餐桌上的浪费”,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制止粮食浪费,要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做起,从节约一瓶水、节约一碗饭做起,让大家在厉行节约的同时也发扬了我们勤俭节约的好传统。
来自餐桌上的浪费
“这个周末有两个包间是宴请外地客人的,平均每桌剩菜都有三分之一,有的菜就没动几筷子……”中心城区一中型餐馆服务员说,就餐人员离开后她们收餐时看到倒掉的菜,真觉得可惜。
有数据显示,春节期间,每户家庭平均能产生近2公斤的剩菜剩饭。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每逢节假日的到来,不少人下意识地认为,一年到头难得在大饭店或在家里聚餐一次,就应该大方一些。结果,餐桌浪费现象又出现了反弹,明明是七八个人用餐,也非得摆上满满一大桌子的菜,结果又吃不完,只得眼睁睁地看着大半桌的大鱼大肉成了剩菜剩饭被倒掉。生活中哪些餐桌上的浪费行为需引起我们的重视呢?
家庭餐桌浪费。说起餐桌上的浪费,很多人会想起外出用餐,但家庭餐桌浪费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中心城区地矿小区的娜娜是一位全职妈妈,每天的任务就是负责家里的一日三餐和孩子教育。说起做饭,娜娜不由得唉声叹气:“孩子挑食,丈夫是公司职员,常常说好回家吃饭,却要临时加班,回不来吃饭,饭菜又剩了。我家不吃剩菜、剩饭,只能倒掉。”
此外,记者了解到一些市民为图方便,常采购一大堆食材。一些生鲜食品保质期特别短,腐烂、变质后只能扔掉,也不同程度造成浪费。
食堂餐桌浪费。“看来,今天的饭菜又要剩了,真是浪费。我们每天至少要清理掉两大桶这样的剩菜剩饭,有时还不止。”中心城区某单位食堂负责人李师傅摇摇头。
李师傅告诉记者,员工倒剩饭剩菜时,他经常去看,想知道什么菜被倒掉得比较多,进而了解员工的饮食喜好。不过即便换了新的菜品,他发现还是有很多菜被倒掉。李师傅好几个同行也是承包单位食堂的,都表示不论怎么变花样做菜,食堂浪费现象还是比较严重。
饭店餐桌浪费。“生蚝、鸡翅、鸡腿、五花肉、羊肉串都来一份……他是我大学时很好的哥们,好不容易相聚一次,我肯定要好好招待,不能怠慢。”市民张先生一桌两人吃饭,几乎把店内所有特色的烧烤都点了一遍。原来张先生在请他外地来的朋友吃饭。
两人都很爱吃烧烤,毕业十年至今,很少见面,就点了很多食物。但实际上吃的东西并不多,更多是浪费了,甚至一些食物是一口未吃。
不少市民在宴请贵客或远道而来的朋友时,总会点很多菜。有人怕菜点少了不够吃;有人认为要多点菜才能表达心意;有人则因为不知道客人的口味偏好,索性甜的、酸的、辣的全都点……如此,势必造成餐厅餐桌浪费现象。
外卖浪费。工作日午休时间,在中心城区一栋写字楼大厅入口处,在此上班的小许拿着一袋外卖垃圾走到写字楼的垃圾桶旁扔掉。餐盒里大概还有四分之一的菜和三分之一的米饭没有吃完。
“我们公司没有食堂,周边的小餐馆又吃腻了,所以几乎每天都要点外卖。”小许说,“大家吃不完倒掉的情况并不鲜见,胃口小的人‘一人食’的主食都嫌多,菜不合口味就算再少也吃不完。”
小许说:“一些商家商品图上的分量和实际送到的分量之间差距还是挺大的,我们点的时候,可能觉得两个菜够了,但送来时分量很少,不够吃;下次再点另外一家的时候,可能会点三个菜,但是那家分量特别大,吃不完只能丢了,就造成了浪费。”
剩菜剩饭要打包
勤俭节约、杜绝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月24日,记者探访了中心城区的一些餐饮饭店及美食街区发现,多数餐饮企业都在积极自觉抵制餐饮浪费。
“您好,请问几位就餐?建议您按需点餐,避免造成浪费。”2月24日,午餐时段,马女士一家来到饭店聚餐,点餐时,服务人员给出了温馨提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外就餐时会收到类似的提醒,建议按照个人口味与食量点餐,避免“餐桌上的浪费”。
“今天是家人的生日,以前订包间常选套餐,亲戚聚餐担心菜点少了没面子。现在大家重视节俭,点多了吃不完都会选择打包。”谈及点餐变化,马女士深有体会。
“近几年来这种铺张浪费的现象少了,客人大多是先点几个特色菜,不够再加菜。”该餐厅经理告诉记者,随着“光盘行动”的持续开展,适量点餐、餐后打包逐渐成为用餐常态,餐厅也在醒目处张贴了文明标语,并要求服务人员主动提醒客人按需点餐、打包剩菜。
随后,记者来到吾悦购物广场四楼一家火锅店内,宋女士正忙着打包剩余食材,她告诉记者:“像宽粉、娃娃菜、土豆片这些没下锅的食材,都会打包带走,可以减少浪费。”
践行“文明餐桌,光盘行动”,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既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记者在中心城区其他的餐饮店了解到,现如今,虽说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光盘”,但市民的节约意识都有所增强,“打包”已经成为新常态。市民张译鹏直言:“平时菜点多了,我都会打包回去,热一热就能吃。其实节约就是从一日三餐做起,从自身做起,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厉行节约的良好风尚。”
家住中心城区祥和小区的李嘉家里,“光盘行动”被列入家风,并早已成为他们家的自觉行为。在李嘉家里餐餐按人头做饭,盛饭时必须少盛多取,吃饭离桌时碗里不能有一粒剩饭。为保证饭菜新鲜,李嘉习惯每天去超市、市场买菜,然后按家里的人口做饭,但偶尔也会有做多的时候,不过,即使这样家里的饭菜也从来没浪费过。
“当饭菜做过量时,我们会提前将过量的饭菜单独盛出来,真的不够吃再来取,如果够吃了就留到下一餐,这样既不会造成浪费,也保证了剩饭剩菜的干净卫生。”李嘉说,这样的“解决方案”早已成为一家无言的默契。
餐桌节约有妙招
随着“光盘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在吃饭点餐时,为了避免餐桌上的浪费,一些市民还总结出了一套“节约经”。
市民李颖说:“请客就餐时,不要一次性点太多,少点一些,不够再添,一定要理性消费。其实不一定非要点一大桌子菜才能显示自己的诚意,大家吃饱并且吃好,才是最好的选择。”
自从倡导“光盘行动”以来,市民张东也学习到了一些外出就餐的点餐技巧。“点菜要看就餐人数。对于菜肴分量适中的餐馆,一人一道菜是不错的标准。一桌菜最好有荤有素,有冷有热,这样的搭配最好,还能均衡营养。主食尽量早点上桌,临近饭局结束才点主食,这时主食就容易剩下,造成浪费。”张东建议,就餐前可以提前在网上查查,看看饭馆的招牌菜和好评菜是哪些,菜量大约多少,做到“有备而去”,避免浪费。
市民赵芸和记者分享了她的家庭“节约经”,即:在家吃饭时,吃多少做多少,不讲花样;在外就餐时,按需点菜,不讲排场;宴请亲朋好友,精打细算,不讲面子。赵芸说:“‘光盘’就是要从家庭做起,让节约成为一种家风传承下去。”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近年来,我市通过监管、宣传等,使得“舌尖上的浪费”明显改观,不少餐饮业和个人通过多种形式对制止浪费进行了有益探索。“家庭减少食物浪费可以从购买食物、合理储存、加工烹调、在外就餐等几个环节采取有效的措施。”一餐厅经理介绍了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珍惜食物,减少浪费”良好习惯的方法。
按需购买。购买食物前,应先结合目前家中现有食物的情况,制定购物清单,做好计划。购物时只选择购物清单上的食物,不额外购买计划外的便宜物品,可以有效地减少浪费、节约费用。购买食物应考虑就餐人数、每人的食物喜好等因素,做好统筹,按需购买,控制好总量,既保证新鲜又可避免食物浪费。
合理存储。根据食物特性和标明的储存条件存放。对于可短期储存的食物,应根据食物特性和标明的储存条件存放,并在一定期限内吃完,避免食物不新鲜或变质,造成浪费。例如,肉类可以切成小块分别装袋后放入冰箱冷冻室,食用时取出一袋即可;袋装米面可在取后将袋口扎紧,或转移保存在适当的密闭容器中,并存放在阴凉干燥处。
若购买了较多的蔬菜,为了达到长时间保存的目的,可以将其进行简单的加热后,分成小分量放入冰箱冷冻室冷冻保存,既方便使用,也可以避免浪费。为了能够很好地把握食物储存的期限,建议在储存的包装上标记储存的开始时间,便于提醒尽早吃完,减少浪费。
按份备餐。小的食物分量是实现每个人食物多样化和减少浪费的良好措施。一次烹饪的食物不宜太多,应根据就餐成员的数量和食量合理安排,将各种食物合理分配在三餐的食谱当中,避免造成过多的剩饭剩菜。
充分利用食材。在家备餐,应尽量充分利用食物以及可食用部分,减少产生食物垃圾。比如,可以将西兰花茎切成薄片用于煮汤或者炒菜,而不是将其扔掉。
巧加工剩余饭菜。家庭用餐后剩余饭菜终究难以避免,适当处理一下,即可变为下一餐的美味佳肴。再次利用剩饭可直接加热食用,也可做成稀饭、蔬菜粥、炒饭以及其他菜肴的配料。肉类可以把大块切成小块肉或者肉丝,加入新鲜蔬菜再次入锅成为新菜;还可以与米饭一起烹饪做成炒饭。对于烹饪过的蔬菜,尤其是叶菜类不宜储存,最好一次吃掉。瓜果、根茎类蔬菜可以加入肉类再次做成新菜肴。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餐后剩余肉类食物,应用干净的器皿盛放并尽快加盖冷藏保存;剩余的米饭可以放凉后尽快放入冰箱。避免不适宜的温度储存产生发霉或变质,而造成食物垃圾。剩余饭菜一定在安全卫生的前提下尽早食用。
在外点餐理性适量。在外就餐时,提倡点小份菜、半份菜,理性点餐、适量点餐,不铺张浪费;剩余打包,吃好不过量,推行“光盘行动”。自助餐消费时也应估量自我需要,少量多次取用,避免一次性取用过多、食用不完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