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4-08-23
文/本报记者 李宏伟 图/本报记者 金玉敏
“这种植物喜欢阳光和水分,但必须经常保持土壤的疏松,才能有助于植物的生长……”暑期里,在市实验中学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里,一些学生利用假期在基地参加劳动实践。劳动基地的老师结合学科知识,边示范边为学生介绍农作物的特点和种植方式,以及科学育苗、浇水和施肥、防虫等的注意事项。同学们热情高涨,认真学习,仔细观察,把每一步骤铭记在心,并结合老师所讲进行劳动实践。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展现了新时代教育的特色,厚植了全面育人的底色,促进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市围绕教育强市建设长远目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决落实“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积极构建劳动教育实践育人体系,创新教育实施方式,更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教育教学手段,加快构建运城高质量教育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学生们在劳动教育的实践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洗礼和素养上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目前劳动教育在全市的开展已经蔚然成风,成为我市教育的亮点之一。
制度体系——
“三级联动”协同育人
用扳手拧紧螺丝,用气压表检验轮胎气压,几个学生使用螺丝刀、扳手等维修工具娴熟地拆卸自行车前后轮,对自行车进行简单的维修。这是垣曲县开展的初中学校劳动教育成果展示的场景,此次劳动实践真正把劳动和生活结合,既体现了掌握必备劳动技能的学科核心素养,也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为了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作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精神,今年以来,垣曲县教育体育局多次开展初中学校劳动教育成果展评活动。在活动中,各初中因地制宜结合校情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垣曲县移民初中用好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做到劳动与学科相融合,劳动与节日节气相融合,劳动与社会实践相融合;新城初中完善劳动教育管理机构,各年级制定详细的劳动清单,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活动;垣曲初中坚持育人导向,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加强劳动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倡导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注重综合评价,强化安全保障;城北初中形成了“一个定位、双向融合、三个体系、四类课程、五大活动”的劳动教育体系……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垣曲县积极探索与创新劳动课程,在开足劳动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开展既有用又有趣的系列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快乐劳动中接受劳动教育,推进“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落实落细“五育”并举方针,永济市组织该市中小学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以“劳”淬炼学生成长。
以诗颂劳动,永济市实验小学开展劳动诗歌创作评选活动,以诗歌赞美劳动的美好,弘扬劳动精神。劳动大比拼,栲栳中心校开展了蔬菜种植、叠衣服劳动技能竞赛和手工作品展示活动,让学生在“劳”中成长、“动”中学习。技能促成长,府西小学举办了一、二年级学生“生活技能——叠衣大赛”,三年级至六年级学生劳动作品成果展示活动。感恩劳动者,柳宗元小学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出校园,走上街头,将自己亲手制作的“感恩卡片”送给环卫工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致敬劳动者……
永济市教体局局长张泽锋表示,下一步,永济市将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充分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普遍重视、共同参与、多方联动的劳动教育新格局。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劳动教育工作,市委、市政府出台《运城市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行动方案》,市教育局出台《运城市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指导意见》,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各地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推动学校积极建设和改造校内劳动学习空间,充分利用现有研学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各学校积极落实劳动教育,实施劳动教育课程、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将劳动实践课程的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环境,打造“五育融合”教育模式,探索劳动实践课程的新样态。
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促进劳动教育的落实,目前,我市建立了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一是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各学校除了专职教师队伍之外,还聘请劳模、民间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学生家长、非遗传承人等作为兼职教师。二是加强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我市将在三年内遴选命名100家县级、50家市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推荐一批具有运城地域特色的省级、国家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目前,我市各学校也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基地,并与学校周边社区、企业、公益单位合作共建校外劳动教育基地。三是健全督导评价体系,针对劳动教育的落实,市教育局开展督导评价检查,涉及学校劳动教育的组织管理、教育教学、劳动实践、考核评价和特色创新等,同时大部分学校也建立了学生劳动教育评价制度。
实践体系——
特色课程育人
“在劳动教育中,我们将劳动课程教学和实践结合起来,既有劳动特色的课堂教学,又有参与实践劳动的特色课程,保障孩子们充分接受劳动教育。”闻喜县河底中心校西郭小学校长王惠生谈起劳动教育深有体会。
近年来,河底中心校西郭小学结合农村学校的特色,开发建设了具有农村田园特色的学生劳动实践教育基地,该基地占地面积10余亩,共分三大区域:果园区、瓜园区、蔬菜区,含18个独立种植单元,一年级至六年级每个班级都有一个种植单元。
据介绍,该校在实践基地劳动这个“1”基础上,着力将田间劳动与其他教育协同融合,融合语文学科,引导学生了解有关农业生产活动的二十四节气;融合数学学科,在劳动过程中设计数学问题,拉近与数学的距离;融合美术学科,开展色彩配置的差异化种植方式,劳动之中渗透美育。
河底中心校校长杨伟林表示,通过一堂堂的“农耕文化”课,让学生了解古今劳动工具的演变历史,动手体验碾子加工玉米面的过程,培养学生知农、爱农、兴农的家国情怀,在一次次的流汗出力中,真正懂得劳动者的伟大。这种通过劳动教育和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体系,使学科教学从智育的单维发展迈向劳心与劳力、智力与体力、动脑与动手的平衡统一。
“我的劳动作品是制作一个机器人,它能帮助人们缝衣服,还能设计衣服……”“我这制作的作品叫‘小鲸鱼’,它的造型是一头小鲸鱼跃出水面喷水,我是用蓝色的扣子做成小鲸鱼的身体。”
前不久,在盐湖区后稷小学,一场劳动技能大比拼正在进行,学生们围绕作品主题展开想象,展开比拼,孩子们小心地拿出工具,穿针引线、指尖翻飞,用纽扣缝出一个个别致的造型,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这些作品都是孩子们精心设计的,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劳动能力和思维创新意识。之前一、二年级,我们主要是清洗衣物和整理收纳衣物,这次比之前的难度有所升级。”盐湖区后稷小学教师孙丽芳说。
盐湖区后稷小学校长许彩丽表示,本次劳动技能大比拼低年级学生以系鞋带、清洗红领巾、钉纽扣等日常生活劳动为主,中高年级学生以包书皮、做水果拼盘、包饺子等项目为主。活动通过现场比拼和成果展示,让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到了劳动的苦和乐,更加感恩生活、热爱生活。
近年来,盐湖区后稷小学坚持将劳动教育与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不断丰富劳动教育的方式与内容,创新开展校园丰收节等活动,传承后稷勤耕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懂得感恩的优良品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近年来,我市各学校以课题为引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要求和培养目标,构建了科学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开发了农事劳作、劳动创意、美好生活三大课程群,涉及人文、科学、艺术、语言、道德五大领域,每个年级都有适合各自年龄特点的事项清单,让劳动教育落地有痕。
在实践中,各级各类学校积极落实劳动与技术课程、通用技术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等国家课程,各级各类学校结合本校实际研发校本课程,并根据本校特色自主开发校本课程,形成了各自的劳动教育课程育人体系,丰富多彩,具有实效。小学注重通过手工、家政、烹饪、园艺等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习惯,让孩子们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初中通过服装设计、模型、摄影、3D设计打印等培养学生劳动技能与创新能力。让学生对劳动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提高了劳动能力;高中不仅为学生设置一些课程,还开设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的通用技术课程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同时,一些中职学校积极通过实习实训课程,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锤炼技艺,陶冶劳动精神。
协作体系——
家校社共同育人
在假期里,劳动教育是孩子们难忘的成长记忆。今年暑假,各学校积极利用学生在家的时期,做好家校合作,布置特色的家庭劳动“作业”,不仅让孩子们在假日里帮助父母干点家务,分担家庭负担,而且帮助孩子提高在生活中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增进了家庭的和谐氛围。
平陆县第三小学给学生们布置了三个暑假“体验主题”活动。一是做“家务小能手”。让一、二年级学生学会洗红领巾、袜子、内衣裤等小衣物;学会整理自己的书桌、床铺;学会独立购买东西,并会算账;帮家人择菜、洗菜、洗碗。三、四年级学生学会洗夏天的衣服、刷鞋子、洗书包,整理自己的房间,完成一次买菜购物经历,帮家人做饭、学会煎蛋,给自己做早饭;五、六年级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助家长大扫除,完成一次独立买菜购物的经历,学做一道美食,为父母做一道菜。二是做个“小小园艺师”,养护一盆小绿植,搜集养护常识,制定养护计划,定期浇水、修剪枯叶,总结养护小妙招,制作精美的植物名片。三是“农活我也行”,可以和父母走进农田,帮助农民伯伯干些农活,或者给自己的父母干些农活,在田间地头感受农耕文化,在劳动中学习知识,在劳动中茁壮成长。
“在暑假里,带孩子进行劳动体验,让他知道了怎样做好自己的事情,知道了劳动的意义,懂得感恩,我觉得这些劳动体验很有价值。”平陆县第三小学学生家长陆贤安说。
“通过这些劳动实践,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意义,让父母也知道怎样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孩子的成长。开展劳动教育中,家庭参与必不可少,父母的示范引领和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很有价值。”平陆县第三小学校长马永奎说。
再好的学校教育都无法替代家庭教育。为了使学生全面而健康地成长,时刻感悟生命的宝贵和生活的幸福,在假日里,我市各学校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环境,打造“五育融合”的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劳动实践课程的新样态,全面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兴趣、劳动技能,使学生全面成长。
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础。近年来,各地各学校积极构建家校社联动、协同共育的劳动教育实践育人体系,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主题班会、卫生保洁、公益宣传、值日、种植、园艺等劳动实践活动,同时建设劳动实践基地,让劳动教育不仅有课程设置,而且有劳动实践;各学校还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通过家庭生活,抓住学生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劳动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开展劳动体验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体验社会各种职业的劳动,增强孩子们的职业荣誉感。同时,各地各学校还结合一些职业体验、非遗项目、志愿服务、传统节日,让学生走进社区、村镇、养老院、福利院、企业、科技文化场馆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劳动教育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实践之路。
“劳动教育,点亮未来,涵养成长。我市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教育,构建了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助力了学生全面成长,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下一步,我市教育系统将进一步实施好劳动教育,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劳动氛围,创造厚重的劳动文化,激发青少年学生热爱劳动的内生动力,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立志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范安军说。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