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电话|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跃动在暑期档电影中的河东元素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3-08-17

本报记者 牛嘉荣

影院票房数据平台灯塔专业版显示,截至8月16日,《长安三万里》全国票房达17.33亿元,打破过去三年动画片累计票房纪录;《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达21亿元,打破过去三年动作片累计票房纪录。两部影片凭借特有的文化底蕴,在暑期档赛道中脱颖而出。通过影片内容与主创团队的受访影像资料,不难发现,两部影片中都有河东文化的身影。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永乐宫壁画

“可以请壁画讲解吗?”

“讲解还要等20分钟。”

8月12日,记者来到永乐宫,在与工作人员交流中得知,暑期来永乐宫参观的人数有所增加,讲解需求较平常也更为旺盛。

“因为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来参观永乐宫的人多吗?”

“具体人数我们这边不是很清楚,毕竟线上和线下都有售票。不过确实有多位游客主动询问和电影相关的壁画内容,并专门要求讲解员予以详细解说。”工作人员一边出票,一边回答。

走过安检口,就算踏进永乐宫的大门。在游览中,大多数游客都是直奔《朝元图》而去。“我们来迟啦,在西侯度遗址那边花了不少时间,赶在闭馆前才进到永乐宫。”16时30分,带着孩子匆匆赶来的张青说,“肯定是要先去看《朝元图》的。这不,孩子放暑假,我们从三门峡专程过来,只给芮城安排了一天时间。这会儿天色还好,壁画应该还能看得清楚。”

为看《朝元图》,必然要先观三清殿,元代官式煌煌建筑,雄伟壮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朝元图》就在这飞檐翘角、古朴厚重的大殿之中。

总面积约430平方米、平均高度约4米,总长约百米的壁画,上有约300尊神仙,每个人物均无一处相同,融合了“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唐、宋绘画遗风,还有元代自身绘画特点,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中国古代工笔画中集大成者,享有“东方画廊”的美誉。流畅的线条、丰富的色彩、翻飞的衣袂与祥云,都展示出东方画廊的精美与绝妙。《封神》中的许多人物造型,在这里也找到了原型。

《封神》导演乌尔善在宣传特辑中这样介绍:电影中的服装样式与配色,团队协商后决定采用元明水陆画风格。为真正还原出画中意境,电影主创团队奔赴芮城县永乐宫,期冀能在这座艺术殿堂里找到灵感。乌尔善在宣传片中说:“《封神演义》里的人物形象、社会关系并不来自真实的殷商,小说中人物的穿着反而能在永乐宫壁画上找到呼应。”宣传片中,《封神》主创团队站在壁画前,仰头细细观摩其中人物气韵、服装纹饰。该片美术指导、人物造型指导叶锦添也说:“有仙气,也有写实,也有细节,也有美术经典。”

“这个就是西伯侯的服装吧!”一名戴着眼镜的中学生在和同学交谈,顺着他们手指的方向,可以看到一名身穿红色服饰的壁画人物,“我看电影宣传物料时有了解到,里面演员都推荐要来永乐宫看看。”

电影中东西南北四大伯侯的冠冕确在《朝元图》中可寻到原型。东伯侯姜桓楚对应133号人物,西伯侯姬昌对应247号人物,南伯侯鄂崇禹对应217号人物,北伯侯崇侯虎对应252号人物。

“我是专门对着照片、图案挨个找电影里对应的人物,开始看电影的时候哪能想到和永乐宫有关。后面看到一些揭秘的宣传片,才知道这样一部大制作的电影中还有永乐宫的风韵,我们几个同学就约好来永乐宫接受艺术熏陶。”赵同学说。

在永乐宫壁画临摹室,还有这样一群游客,通过手中的画笔来体味壁画的精美。他们端坐在临摹室的壁画前,桌上画本摊开,毛笔在纸上轻轻描画,时间流逝的速度在这里好像也慢了许多。“我就是在纸上拓着描,不算美术生的专业临摹。”李女士说,照着拓也不容易,她花了一下午时间才完成,“赶时间,后面就粗糙了许多。”临摹室与永乐宫古建筑群一墙之隔,游客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时间安排体验课程,就算是零基础的绘画“小白”,也可以参与最基础的勾线课程,勾线完成后还可以自己调配颜料设色。

“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个游玩项目。”带着孩子来参观永乐宫的张女士说,“来了这里才发现还可以自己上手临摹壁画,孩子一看到就走不动,勾完线后就开始调色,尽管成品和壁画不是完全一致,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快乐、陶冶了情操,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长安三万里》——诗中长安,诗中河东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琳琳今年7岁,刚从《长安三万里》的观影厅走出,她说影片结尾诗文像卷轴一样展开,她最喜欢这句,“就好像看到了长安城被巨大的月亮罩起来了。”琳琳母亲对记者说:“对我来说,是听到河东两个字愣了一下。”琳琳母亲念书时学习汉语言文学,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和诗歌打交道,她了解河东在唐朝历史上的重要性,因此,在这样一个意外的场合听到和自己家乡有关的名词,难免一愣。

“有这样一部电影,在讲述盛唐气象时,大大方方提到了我们河东文化,诗歌,真的是有力量啊。”琳琳母亲说。

如果梦回盛唐,你会选择去哪里体验大唐风华呢?

电影的开篇,用一只大鹏点题。影片中的高适在边关沙场上,突然想起来年少时和李白的相遇,从“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开始,一帧帧画面将一句句诗文呈现出来,它们活跃在每个人的文化记忆中,仿佛久违的老友,而电影中“巧遇”的河东元素,又为运城观众带来别样的温暖。

随着剧情推进,电影中的李白登上黄鹤楼,吟诵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时,两位少年有了不一样的反应。“鹳雀楼不是咱们运城这里的吗?”

在电影中,李白高呼“王之涣,真是好诗!”影片吟诵出《登鹳雀楼》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而后两句,则在李白踩上黄鹤楼栏杆时,通过镜头语言得以展现。虽不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声,却见剧中人物身处黄鹤楼最高层还不满足,要在巍巍高楼顶层再踏上栏杆,站立于更高处远眺长江浩渺的情景展示。

此处,是影片中不能让人忽视的河东元素——鹳雀楼与王之涣。再往深处探寻,是盛唐诗篇万千、名人辈出,河东依旧在群星中发散着耀眼的光芒,以至于一部讲盛唐讲诗文并艺术化处理将其内核归结到长安的电影,依然离不开河东的气韵。

现今的鹳雀楼是重修的建筑,历史中的鹳雀楼已消逝于烽火狼烟中,正如影片中要表现的黄鹤楼,开始如何如何繁华繁盛,安史之乱后只剩残垣断壁。电影中以安史之乱讲述盛唐的结束,又用安史之乱讲述盛唐的延续。延续,就在诗文里。正如留在诗中的黄鹤楼一样,鹳雀楼也保存在了诗中,文化基因传承千年。如今登上鹳雀楼,游人与王之涣看到的场景必然大有不同,可长河落日、青山绵绵,此情此景,谁又能忍住不去吟诵《登鹳雀楼》呢?

写下千古名篇的王之涣,也是河东人。有记载言其“本家晋阳,官徙绛郡”,晋阳(今山西太原)为原籍,祖上做官时移居绛州,也就是今天的新绛县。除了他,未在电影中出场却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初唐四杰王勃,也是河东人;还有诗佛王维,他在运城长大;号称剑圣的唐朝将军裴旻,祖籍在河东闻喜……

电影中,是如何让王维出场的呢?

是白衣飘飘的才子抚琴,俯瞰的镜头、飘扬的花瓣让人物的“佛”性逐渐显现。切到特写,像佛一样的大耳垂,带着慈悲的双目,人物也就立起来了。影片中这样介绍他,“河东王氏王维,字摩诘”。玉真公主称呼他——摩诘居士。

“河东……”影院中陆续响起窸窸窣窣的交谈。是啊,河东,刻在每一个运城人骨子里的词,谁听到后会毫无触动呢?

裴旻在电影中只是惊鸿一瞥。可他的出场却有无数铺垫——扬州城的繁华,虚构人物裴十二的飒爽,片中人口中的“大唐三绝”。历史上的“唐代三绝”是唐文宗时期御封的,分别为“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电影通过艺术化处理,将“三绝”集中到扬州城裴将军府中。这位裴将军,与闻喜裴氏有着颇为直接的关系,是河东裴氏第31代孙。王维曾以一首《赠裴旻将军》诗赞道:“腰间宝剑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战勋。”

后来,时局逐渐动荡,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高适与李白再次相遇,这次的地点,设在了蒲津驿站。“蒲津”,永济人应该最熟,历史上的蒲州城和蒲津渡,都在这里。当然,蒲州城在唐朝要繁华得多,蒲津渡更是在入关中的要道上。电影中刻画的蒲津驿倒是过于破败,但也不影响观众对“蒲津”二字的敏感。“回家得查一下,这个蒲津驿站,到底有没有,和蒲津渡有没有关系。”市民李立清说。

《长安三万里》用诸多艺术处理手段,将历史上的众多历史事件都糅合在了“长安”中,长安也成为了盛唐的意象化表达,具象化表达则是通过诗文呈现的,文字的力量,穿越古今。当璀璨的历史人物也跟随他们的诗逐一闪亮登场,足以令观众借助电影窥见盛唐、窥见河东。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