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电话|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诗经+”营造诗意校园,“溯本求源”助推特色课改,“卓越课程”奠基全面发展……临猗县角杯小学——

特色育人撂响黄河岸畔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11-11

记者 李宏伟 裴旭薇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近日,在位于黄河岸畔的临猗县角杯小学校园里,孩子们在诵读《诗经》。童声阵阵,飘荡校园,这是该校四年级学生正在进行诵读课。教师刘艳平从诵读诗句到进行诗意解读,最后开展课堂延伸,为孩子们上了一堂富有意义的诵读课。

向美而行,唯真是道。近年来,地处黄河岸畔的临猗县角杯小学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扎根农村教育一线,厚植本土黄河文化,从环境、育人、课堂、课程、特色等方面,不断整合、提炼、创新,重塑校园文化,“培根铸魂”引领师生成长,“溯本求源”提高课堂质量,“卓越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得到学生、家长的好评和社会的肯定,成为当地黄河沿岸小有名气的好学校。前不久,作为山西省唯一的学校代表,角杯小学经验亮相黄河流域九省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大会,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关注和认可,展现了我市农村教育的风采。

临猗县角杯小学黄河舞狮社团在开展活动。李宏伟 摄

 “诗经+”

 营造诗意校园

  走进角杯小学,只见竹林边是“瞻彼淇奥,绿竹青青”(《诗经·卫风·淇奥》)的诗句,办公楼上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的诗句,教学楼上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的诗句,公寓楼上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经·秦风·无衣》)的诗句……学校处处体现着《诗经》的文化印记,处处展现着诗意的校园文化氛围。

角杯小学地处黄河之滨,与陕西省合阳县隔河相望,距离临猗县城40公里,是一所典型的“县边、省边、河边”三边乡村小学。传说这里的黄河边是《诗经》的发源地。近年来,角杯小学立足当地传统文化,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提出了“以黄河文化为根,以立德树人为魂,打造学校文化特色,重塑校园文化内涵”的办学思路。为了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该校提出“让经典文化浸润童年,用民族精神滋养人生”,做“有根”的读书人,育有魂的黄河娃,办一所黄河岸边有书香底蕴、家国情怀的乡村小学,培养一批品行端、身心健、学识博、根基宽的黄河少年。

校长李建辉告诉记者,角杯小学紧紧围绕办学理念,整体营造出特色的校园环境,首先确立了校园文化符号——芦苇(蒹葭)。芦苇象征着坚韧、自尊、谦逊、朴实。为了进一步创建“诗经+”校园文化特色,学校着力在校园环境上进行文化的设计规划,打造了“三楼一广场,两厅一长廊,两园一凉亭,一路一书屋”的诗意校园氛围。如校园广场是“溯源文化广场”,“溯源”二字出自《诗经·秦风·蒹葭》,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是“南亩园”“鹿鸣园”,均出自《诗经》等等。同时,该校对教室文化、楼梯楼道、展板橱窗、花间小径、绿化带甚至是厕所等这些细小的地方也进行了精心布置,力争让“一草一木都说话,一墙一壁皆育人”,使校园充满了诗的意境、文化的气息、古典的韵味,形成“处处有诗、处处入诗、处处留诗”的诗意校园文化氛围,学生行走校园,无处不受到潜移默化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

  “溯本导学”

 助推特色课改

“同学们,蜉蝣是什么?从蜉蝣一生短暂而又精彩的一瞬,你们有又怎样的思考……”在四年级若愚班的一节语文课上,刘艳平在孩子们诵读了《诗经》之后,将课堂教学进行了拓展延伸,让孩子们诵读《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诵读之后,刘老师接着抛砖引玉让孩子思考一下,讲出自己的心得。

“老师,我以后要珍惜每一分钟,做好自己的事情。”“老师,我觉得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好好学习,学好本领,报效国家。”课堂上,孩子们纷纷发出自己的心声。最后,刘老师总结道:“同学们,你们讲得都很好。时光飞逝,生命宝贵。让我们抓住宝贵的时光,努力学习,拼搏向上,每个人都做最好的自己!下课!”

这是角杯小学一节普通的语文诵读课,也是该校开展的“溯本导学”特色课改的亮点和缩影。

近年来,角杯小学积极构建“溯本”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在课堂上,该校教师善于设置一些有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从而提高课堂质量和教学质量,这也是该校提出“溯本”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目标和宗旨。

据悉,该校的“溯本”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教师的溯、导、讲、批四个环节,通过创设情景、探究新知、巩固深化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疑”中产生学习的需求,在“学”中获取学习的方法,在“练”中解决问题,巩固深化新知,最后在课堂的反思中、在总结中提高,达到了提高课堂质量的目的。

教师罗芬告诉记者,“溯本”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有一个“追溯”的过程。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是“问题”,有效的问题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问题设计上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对教材的认知和把握不足,对教材的研究不够深入。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设计之前,增加了一个“溯本”的环节,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对照教材,探寻知识的本源,确立教学的核心内容,从而进行有效的问题设计。

“卓越课程”

  奠基全面发展

“咚咚锵、咚咚锵、咚咚咚锵……”在角杯小学校园里,舞狮社团的师生们正在练习传统舞狮,鲜亮的舞狮行头,威武潇洒的跑、跳、腾、挪步伐,一招一式彰显出让人振奋的黄河沿岸舞狮文化的风采。在教学楼里,一幅幅极具匠心的芦苇画,构思巧妙,画面精美,都是反映黄河的风物和景色,这些师生共作的芦苇画是该校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该校依据“溯源”文化主旨,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本土文化研学,研发“卓越课程”,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在“卓越课程”特色建设上,该校以“弘扬黄河文化,共享家乡美景”为主题,研发了“走进角杯、爱我家乡”系列校本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探访家乡名人”“游览家乡名胜”,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传承和弘扬家乡文化。同时,该校积极研发了《诗经》系列校本课程,《呦呦鹿鸣——诗经晨诵课程》《蒹葭苍苍——诗经里的动植物》《他山之石——诗经里的成语故事》,通过积极研发校本课程,提升学校文化内涵,形成学校文化特色。

在本土文化研学上,该校依托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丰富的研学活动。角杯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迄今为止依然保留有魏王寨、樊哙墓、韩信点将台、吴王古渡等历史遗存。这里风光秀丽,著名的景点有吴王古渡浮桥、黄河沙洲、吴忠定国家级苹果观光园。这里人文荟萃,每个村名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各种神话故事、动人传说数不胜数。这里物产丰富,也被称作黄河岸畔的“水果之乡”,盛产苹果、桃、甜柿子……可以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均被深深打上了“黄河文化”的烙印。

教师刘红英说,这些文化资源都是宝贵的教材,学校就是要紧紧扎根本土文化,有效利用本土资源,带领学生走出去,开展研学之旅,用双脚丈量自己的家乡,用双手触摸自己的家乡,从而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身边的黄河文化,增强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培厚孩子们爱国爱家的情怀。

“培根铸魂”

  滋养师生成长

“我家就住在黄河岸边,我从小吃着黄河水长大,党的好政策和勤劳的乡亲们让家乡变得更美好,长大了,我要回报家乡……”五年级学生李健在他的日记本上写道。

近年来,角杯小学将“溯源”文化根植于每一名师生的心中,让其成为师生成长的自觉,激发师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将德育和校园文化相融,发挥“培根铸魂”的育人功能,立德树人,滋养师生们的成长。

厚植家国情怀,做“有根”的读书人。该校通过开展党性教育、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生命叙事、对扎根黄河岸边30年以上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等活动,促进教师形成文化认同,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培养“有根”的读书人,培育有魂的黄河娃。

打造书香校园,让经典文化浸润孩子们成长。为了营造书香校园,彰显书香底蕴,该校坚持做到“四个一”,即每天诵读一句《诗经》,每周进行一次国旗下的家乡故事演讲,每月开展一次主题阅读活动,每年组织一次校园文化读书节展演。目前,该校基本形成了“诗经+”经典诵读特色,诵读内容涉及《诗经》、散文、故事、古诗词、儿童诗、神话传说等多种体裁。每天早上,孩子们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用书声朗朗迎接黎明的曙光,用稚嫩的童音发出“呦呦鹿鸣”。

李建辉深有感触地说,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溯本求源”不仅是探寻学识上的一池“源头活水”,更要在做人上寻求安身立命之本、为人处世之根。教师承担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要对学校文化形成一种高度认同,将“溯源”文化变成一种无须提醒的生命自觉。

记者手记:九曲黄河,奔腾向前。基层村校,亦有未来。多年来,角杯小学坚持“溯本求源,培根铸魂”的教育方针,不断坚持“文化立校,重塑内涵”的办学理念,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培养学生的精神意志,绘好孩子们的人生底色。该校用黄河所塑造的民族精神滋养孩子的一生,用优质的教育助力孩子成长,打造出黄河岸边最有诗意的乡村小学,打造出我市乡村学校一张亮丽的教育名片。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