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5-11-04

万荣县临河村村民在书屋里看书 记者 茹雅 摄
秋日的闻喜县桐城镇东吴村农家书屋内,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架上,村民在翻阅图书,悠享午后时光;在河津市阳村街道东辛封村的子夏书屋分馆,智能借还一体机前不时有村民熟练借阅……这样的场景,在我市的农家书屋里并不鲜见,一间间农家书屋如同散落的文化星火,正以多元姿态融入村民日常,成为浸润乡风的文化地标。
运城农家书屋的“重生”,始于对现实问题的精准破解。此前,部分乡村存在书屋知晓度低、书籍闲置、难以保障服务质量等问题。针对这些痛点,各地逐渐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破局之道。
河津市子夏书屋东辛封村分馆打造50余个阅读席位,全年免费对外开放,增设非遗专区并配备智能设备,让阅读从“奢侈享受”变为日常选择;新绛县龙兴镇孝义坊村实施“清凉升级”,今年暑期加装空调后,书屋日均接待量增至此前3倍,更通过微信群推出“点单式”服务,收集群众需求,补充电商、乡村旅游等实用书籍80余册。这些细节无不印证:文化服务只有“接地气”,才能“聚人气”。
“党建引领+精准服务”,更是乡村书屋“活起来”的核心密码。闻喜县东吴村的书屋配备了图书管理员,成立了由乡村教师、退休干部、“土”专家、“田”秀才等组成的文化志愿服务队,他们利用节假日为村民提供免费的党性教育和农业科技知识培训等;夏县埝掌镇埝掌村积极探索“党建+农家书屋”模式,力求打通服务少年儿童成长的“最后一米”,青年党员、返乡大学生志愿者成了书屋的“常驻力量”,暑期里他们为孩子辅导作业、讲解经典,书屋成了家长放心的“托管中心”;河津市清涧街道康家庄村村“两委”聚焦群众需求,每逢周末、节假日与村民一起交流,还邀请周边学校老师来讲课,让农家书屋“用起来、活起来”。
如今再看,农家书屋的建设,不仅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也提升了乡村的文明程度。从农闲时的“充电驿站”到暑期的“儿童乐园”,农家书屋的功能早已超越单纯的书籍借阅。
这些创新实践背后,是管理机制的持续完善——文化部门通过定期培训提升管理员专业能力,乡镇文化站加强实地督导,保障“大门常开、活动常办”。文化惠民设施从来不是“面子工程”,只有真正贴近群众需求、健全管理机制,才能成为扎根乡村的“民心工程”。
乡村文化的生命力,从来不在华丽的建筑或昂贵的设备本身,而在每一本被翻阅的书籍,在村民参与的热情,在知识悄悄改变生活的力量里。当书籍真正走进村民心里,墨香便会化作和美乡村建设的持久动能,让乡村的文化之树长得更茂、更壮。当村民在书屋里找到精神的栖息地、发展的方向感,乡村的未来便有了最坚实的文化底气。
记者 张蕊彤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