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5-07-02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筑牢“第一防线”,学校架好“连心桥梁”,社会织密“防护网络”。今天我们将通过3个真实的故事,解析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的“法治密码”。
唤醒沉睡的亲情责任
小丽5岁的时候父母离异,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她从小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与父母的联系,大多时候是通过视频通话匆匆说上几句。渐渐地,小丽成了班级里的“小透明”:上课睡觉、作业抄袭、用网络游戏填补空虚。班主任张老师多次家访,爷爷总摆手说:“娃娃不听话,老师多费心。”
2023年8月,上初二的小丽成了一起性侵案的受害人。承办案件的检察官发现,这个暑假小丽经常和已经辍学在外租房的另一名女孩一起玩耍,甚至长期住在这名女孩的出租屋。两人经常出入KTV,喜欢在社交平台上发视频,这也为后来案发埋下了祸根。
检察官告诉小丽父母,小丽的监护缺失已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他们长期未履行“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的义务。除此之外,他们也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放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接触危害或者可能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电视节目、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等”“放任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娱乐场所、酒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使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生活”等规定。
此案结案后,当地人民法院向小丽的父母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督促他们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她的母亲哭着说:“我以为多给孩子钱就是尽责任,没想到法律要求的远不止这些。”
当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利剑刺破监护失位的茧房,小丽母亲的泪水里,映照出中国式家庭教育的集体阵痛——金钱能否替代陪伴?疏于管教是否算“家事”?这场司法介入,不仅是个案救赎,更是一堂全民必修的法治课。
从“焦虑母亲”到“成长导师”
“妈妈,我下次一定考好。”“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妈妈相信你通过努力一定可以。” “哼,你上次就这样说的。”在运城市力行中学东校的一间报告厅里,一节智慧父母课堂正在进行。心理老师让家长扮演孩子,通过两种不同的答复,体会孩子的心情和感受。做完这个游戏,很多妈妈泪流满面,开始反思、学习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为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服务和支持,是该校推动家校共育的重要举措之一。
小明是一名品学兼优的中学生,外表阳光开朗、谈吐幽默风趣。可是,令班主任惊诧的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竟在孩子胳膊内侧发现道道伤痕。详细询问之下,才知道他的妈妈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且要求在学习上只能进步不能退步,马上面临期末考试,他很焦虑。于是,班主任很快和小明的妈妈联系沟通,并把孩子最近的心理压力反馈给家长,同时和学校的心理老师联系,帮助孩子缓解焦虑。从此,智慧父母课堂上多了一个母亲的身影。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市教育局、各中小学校都非常重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教育,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家校共育。
为有效关爱、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临猗县临晋中学建立了系统化的心理健康干预机制。新生入学后,通过科学、保密的问卷及访谈等方式,对学生家庭背景、成长环境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对特殊家庭学生,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作为后续跟踪帮扶的基础。要求班主任对本班建档的特殊家庭学生情况重点掌握,及时观察其情绪、行为等变化。学校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面向全体学生开放,鼓励有需求的学生主动寻求专业帮助。
运城市人民路学校对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进行了多维梳理。针对当前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学习动力匮乏导致的消极怠学、部分学生难以驾驭冲动易怒的情绪等多元心理挑战,该校构建了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升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能力,配备专业心理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对一咨询、沙盘治疗等服务。在促进家校共育方面,积极搭建沟通桥梁,定期举办家长学校,邀请心理专家开展心理方面的专题讲座,指导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变化。
护航“折翼少年”逆风飞翔
2023年,小强因参与打架斗殴被公安机关移交检察机关审查。检察官了解到小强未满16周岁,且本性不坏非常重义气,参与打架斗殴主要是因为辍学后和一些社会闲散人员接触多。考虑到小强系初犯,认错态度良好,便对他进行普法教育,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当时,运城“指南针未检”牵手省人大代表,联合市委政法委等10家单位会签《关于加强涉案未成年人帮教观护的实施意见》,分别在运城市盐湖区第一时间志愿者协会挂牌成立以亲情帮教为主的观护站,在山西河东中医少儿推拿学校挂牌成立以技能帮教为主的观护站。未检检察官便与小强家长沟通,征得孩子同意后安排其在山西河东中医少儿推拿学校继续学习。小强在学校学习毕业后,目前已经成了一名推拿技师。
近年来,我市检察机关、法院、公安局、司法行政部门及妇联、民政等部门积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能动履职,倾情构筑未成年人综合保护大格局。政法机关通过法治副校长进校园普法、制发家庭教育指导令及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卡、录播法治家长课堂等方式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妇联、民政等部门联合社会公益力量,开展“爱心妈妈”结对帮扶、彩虹伞守护候鸟童年项目等,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当下家庭结构变化、社会发展转型、人口生育政策调整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等因素交织叠加,对家庭教育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新形势下,家庭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作为父母,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方法,以更开放、包容、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去引导孩子成长。学校应该与家长保持沟通,为家庭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支持。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家庭教育促进法要求,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和服务,努力构建多方参与、协同育人的家庭教育新格局,帮助家庭掌握科学教育理念和方法,让家庭教育更好助力未成年人成长。
正如小强在日记中写道:“以前觉得法律离我很远,现在明白,它就像高原的风,时刻守护着我们的成长。”当家庭教育不再停留在“经验传承”,当学校教育突破“围墙界限”,当法律保护转化为“温暖守护”,我们终将见证: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法治的阳光下,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生命光彩。 (文中所涉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记者 张君蓉 南 辽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