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电话|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求学·立德·尽孝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5-04-21

一家十一口,康中校友——贺母校八十华诞。

在盐湖区安邑街道黄家卓村居民仝立功的家中,一幅精心装裱的照片格外醒目。这张特殊的合影,定格的不只是四代同堂的温馨时刻,更是家族教育传承的珍贵见证,是家风于岁月长河中延绵不绝的具象化呈现。

所谓传承,不仅是血脉的延续,更是将教育之光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旅程。

以学立身

“再苦不能苦教育。”

“祖上留下的家底薄,祖父早逝后,全凭祖母一双勤劳的手撑起了这个家。”在仝立功的眼中,祖母是家里家外的一把好手,不仅将三个儿子抚养成人,更用言传身教在三兄弟心中种下了手足情深的种子。

仝立功是家里孙辈中的老大,父亲去世得早,在两个叔叔的帮助下,他才能继续上学。“条件困难,无力支撑孩子们的上学费用,家里人在上学这件事上多少有些分歧,认为女孩上那么多学干啥,还是三叔说——‘能考上就上,谁考上谁上’。”仝立功说,三叔这句朴实的话语,让他印象深刻。

仝立功的弟弟妹妹们年龄差不多,在安邑读书的那段日子,他的祖母在县城本家七奶家借了一间房子,专程照料几个孩子的吃穿用度,以最质朴的行动为孩子们的教育之路“保驾护航”。

“弟弟妹妹们上中学的时候,我已经考上大学了。当时家里比较困难,得知考上的消息后,我发愁没钱怎么办。身边也有一些同学因此放弃了学业。但是,我想,哪怕只去两个月,也算是上过大学了。我一定得去上学。”仝立功回忆。就这样,1955年,怀揣着忐忑与憧憬,仝立功穿着妈妈亲手做的鞋,踏上了前往天津大学的求学之路。

幸运的是,当时的助学金政策为仝立功这样家境困难的学子送去了希望。“申请助学金,班里一致同意,我特别高兴。”助学金如同一场“及时雨”,不仅帮他顺利完成学业,还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从小学到大学,在家庭中,他自然而然成为弟弟妹妹们学习和追赶的榜样,时常分享学习经验,指导帮助他们,激励他们奋进;在村子里,他的学习劲头也悄然带动同龄人积极求学,生动地诠释了“学习能改变命运”这句话。

以德润心

“我经得起考验。”

“谁送的?谁让你收的?退回去!”外甥仝向东至今仍记得那个闷热的夏日,舅舅发现家中多出的西瓜时骤变的脸色。在舅舅的教诲下,仝向东推着自行车,将西瓜送了回去。

“还有一件事,即使单位配备了专车,舅舅还是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不搞特殊。”仝向东说。

这两件事看似微不足道,却反映出仝立功坚守原则的为人处世之道,也是仝家家风传承的重要象征。

“我在设计院工作时,7年共引进180名大学毕业生,有的人质疑我从中收受贿赂。我直接在大会上说,以党性和人格担保,我没收一分钱,我经得起考验。”仝立功说,在工作和生活中,他坚守自己的原则底线——“该拿的拿,不该拿的坚决不拿”。

仝立功的做事风格不仅深深影响着家中的每一位成员,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家风,他还成为下属们看齐的标杆。

“前几年,我去探望一位在职的下属。交谈中,他跟我说了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仝立功谈及此,言语中带着几分欣慰,“他说:‘在业务上,我不断成长,在为人处世上,我也向您学习,您放心’。”

直至今日,每逢家人团聚的时刻,仝立功总会适时“提点”家中的小辈,叮嘱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坚守原则底线,对任何形式的贿赂坚决说“不”,将廉洁自律的观念深深植入小辈们的心间。

以孝传家

春寒尚未散尽,仝立功的家人们怀揣着对先辈的思念,从湖州、杭州、南京、北京、太原等不同城市纷纷启程,奔赴家乡。对他们而言,清明祭祖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在缅怀先人的同时,也能让分散各地的一家人齐聚一堂,开启一年一度的团聚时光。

“耳濡目染之下,我们家的孩子都十分孝顺。自2002年起,全家几十口人都会在清明时节返乡,除非有特别重要的事,否则都不能缺席。”仝立功说,起初,组织这一事宜由他们兄弟几人轮流负责,已经轮了两轮。从前年开始,接力棒就交到了小辈们的手中,由他们挑起家族传承的大梁。每年清明节聚餐,多则5桌,少则4桌。

“今年过节,家庭多数成员回来了,交谈中大家都念念不忘在母校的生活,不忘恩师的培养和教育。”仝立功说,“没想到,一聊起,家中算上儿媳、女婿,竟有11个人受康杰中学的培养。”于是,大家凑到一起拍了一张合影。

这里有的是主任医师,扎根临床一线,守护患者健康;有的身为高级工程师,凭借专业知识为科技发展添砖加瓦;有的荣获全国劳模荣誉称号,用辛勤汗水铸就行业楷模;还有的投身教育事业,成为培育祖国花朵的人民教师……大家以实际行动回馈祖国、奉献社会。其中,有6名共产党员、6个高级职称,共完成省、部级科研成果5项。

尽管大家的工作岗位各不相同,但孝道作为家族传承的核心,早已深深镌刻在每个人的骨子里,如同一条纽带,将分散在各地的家庭成员紧密相连。

优秀的人总是吸引优秀的人。在仝立功家族,“学”是立身之基助成长,“德”为润心养分塑品格,“孝”作传承纽带凝情感。正是这三者交融,揭开了众多优秀家族成员紧密团结的缘由,促使他们共谱优良家风。而其代代相传的家风故事,也必将随岁月流转,越传越远,不断感染、激励更多人。

记者 陶登肖 郝丽莎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