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电话|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踏春觅书香 耕野识农趣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5-04-08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春风拂面,又到了一年踏青的好季节,大自然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3月29日,由山西奥华文体组织的“趣种春天”青少年研学营,奔赴万荣县孤山三益书院开启一场自然与文化的探索之旅。活动通过自然观察和生态实践,将课堂搬到山野田间,让青少年在泥土中读懂自然课本。

山野课堂:实践中读懂农耕智慧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在二十四节气歌的诵读声中,孩子们开启农耕文明初探。在“春种秋收”记忆游戏中,感知节气的不同,了解农时农事,解锁农耕智慧,感受大自然的奥秘。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白蒿俗称‘茵陈’,这句农谚的意思指,三四月的茵陈可采食或入药,到了五六月只能当柴烧了。”在挖野菜挑战赛上,老师为孩子们详细解读白蒿的习性特点,以及药用和食用价值。

看完老师的示范,孩子们分组拿着铲子、提着篮子,开始在山坡上寻找白蒿的踪迹。每挖到一株,孩子们个个都兴奋地欢呼。不一会儿,孩子们的篮子里装满了“战利品”,下一步就是最令人激动的炒制茵陈茶环节。

杀青、揉捻、干燥、成型,每道工序都必不可少。铁锅作舞台,青叶在蹦迪,温度是BGM,茶香是弹幕。随着青叶翻腾,褪去稚气蜷曲成团,杀青完毕!孩子们围观这场炒“茶”狂欢,仿佛听到每一叶茶都在喊:“本鲜叶,纯手工出道!”

整个过程孩子们亲力亲为,最后将揉捻成型的茵陈茶团,分装在小纸袋中。“品尝自己亲手炒的茶,感觉特别有意义。”市逸夫小学五年级学生郭雨姚高兴地说。

理想幼儿园中班幼儿王昱翔说:“这次研学认识了白蒿、苜蓿、蒲公英等野菜,特别是亲手炒制的茵陈茶,带回去给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喝,他们肯定非常开心。”

研学导师赵俊宏介绍,这次的研学路线结合农学、植物学、地理学等知识,让孩子们通过观察野菜生长环境、辨识叶片纹理、记录物种分布,在实践中理解生态环保理念,更能有效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劳动实践:野趣中不忘生态责任

“山桃耐旱耐寒,根系发达,是水土保持的‘生态卫士’。它的花朵还能为蜜蜂提供早春食源……”在植树活动现场,老师详细为孩子讲解山桃树的生态习性。此刻,知识在自然场景中变得鲜活。

孩子们认真聆听,不时提问互动。随后,带着铁锹、水桶与山桃树苗,他们分组行动。挖坑、栽苗、填土、浇水,每个环节都有讲究。

“根系要深埋,才能稳稳抓住大地母亲的怀抱。”老师耐心地为一名小朋友指导,避免树坑挖得太浅。

随后,小朋友重新挖坑调整,终于让树苗笔直挺立。小组间还自发开展“植树竞赛”,比拼谁的树苗栽得最端正、浇水最均匀。

孩子们虽然浑身沾满了泥土,变身一个个小土人,但却干劲十足,争着要多种几棵,开心的笑声回荡在山谷间。“看到这块山坡被我们种满山桃,特别有成就感!”市人民路学校五年级学生奕辰擦着汗说。

“将自然教育融入研学,能有效弥补城市孩子的‘自然缺失症’。在泥土中劳作、与同伴协作、向导师提问——这种多感官体验比课本学习更深刻。”此次活动负责人闫老师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体验式的教育,让孩子从小树立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市人民路学校五年级学生李卓容说:“从小在城市长大,体会不到农民伯伯的辛苦,这次研学让我收获不一样的体验。”

“这种研学活动比在游乐场更有意义,孩子不仅学会了辨认野菜,回家还主动查资料。”家长张女士感慨。

“我们希望通过体验式的课程,让孩子在四季轮回中感受生命的韵律。”三益书院研学导师赵俊宏表示。

记者 杜磊 文图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