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5-03-18
□记者 刘凯华 杨洋
随着气温回升,我市超430万亩冬小麦陆续进入返青起身期,各地抢抓农时,通过科技赋能、分类施策,绘就一幅幅生机勃勃的春管图景。
在永济市张营镇常里村,农技人员手持苗情监测仪,为农户讲解“一控三防”技术要点:对旺长麦田,通过镇压机镇压和化控措施抑制徒长;对墒情不足的麦田,及时浇水追肥。种植户李红运的18亩小麦因底墒较好出现旺长,经农技专家现场指导后,他信心满满:“科学管理让弱苗转壮苗,今年丰收有保障了!”
盐湖区解州镇曲村的800亩麦田上空,两架植保无人机穿梭喷洒除草剂。农户董会龙算了一笔账:“传统人工除草需10个人干8天,现在无人机3小时完成,省时省力还精准!”
连日来,盐湖区农业农村局组织20余名农技人员深入田间,通过技术讲座、现场指导等方式服务农户,累计开展服务20余次。
在河津市黄汾10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沙土地上的小麦通过“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喝足“返青水”。
市农业农村局农艺师王国华指导种植户铺设滴灌带时强调:“根据小麦行距调整滴灌距离至60厘米,可精准输送水肥至根部。”
种粮大户侯金龙算起节水增收账:“每亩能节水50%以上,能省下50元~70元水费,材料成本再省50元。”该技术使小麦亩产达600公斤,较传统灌溉增产30%,年节水200万立方米,土地利用率提高12%。
与此同时,河津市小梁乡小梁村迎丰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智慧农业系统,为600余亩小麦实施精准滴灌。该合作社副书记王文胜介绍:“滴灌技术改变大水漫灌模式,节水50%、节肥30%,亩产增加15%以上。土地流转后实现集中连片种植,村民每亩保底收益600元并参与分红。”
农技专家与智能农机协同发力,为夏粮丰产丰收筑牢根基。春日的运城大地上,科技与汗水交织成丰收的希望,一幅幅生动的春管画卷正徐徐展开。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