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5-03-11
记者 游映霞
三月十日,市外事办组织在我市工作生活的台湾同胞和部分外国友人来到运城学院画嫘楼展厅内观看“门上春秋——民间年画展”,让他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年画艺术。 记者 金玉敏 摄
“大家请看这组五连幅线稿图,从印墨线再到印色,最终完整呈现了山西省级非遗绛州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3月8日,运城学院“门上春秋——民间年画展”的展厅里,驻足于清代鼎盛时期的绛州木版年画前,运城学院美术学专业大四学生王梓钦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素养,为现场观众解密门神年画。
“从刻版到套色印刷,需完成七道工序。尽管工序繁多,匠人们还是用智慧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生产线’。特别是在木版年画的鼎盛时期清代,古绛州设有专门的门神局,年产超过几百万张,这些作品曾远销东北……”王梓钦解释。看到手工印制年画“分色套印”技法,观众们发出阵阵惊叹。
俗语说,“正月没过还是年”。2月28日,春寒料峭中,一场以年画为载体的艺术展开展,延续着绵长的年韵。展览现场,运城学院的学子们积极担当起传统文化“解码者”的角色。他们凭借青春的视角和专业的知识,通过讲解文化内涵和寓意,引领观众开启了一场与传统美学的“时空对话”。
年画演变“进化论”
“门上春秋——民间年画展”展览由运城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运城学院主办,开展以来热度持续攀升,吸引了众多观众在年味的余韵里,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
踏入展厅,就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底蕴深厚的年画世界。展厅内200多幅从传统手工印制到新中国新年画,将门神文化从镇宅驱邪的原始图腾,演绎成一部镌刻着民族精神密码的视觉史诗。
展览以时间为脉络,将清代鼎盛时期的“分色套印”工序原稿、复刻的《镇宅神虎》、新中国《连年有余》创新年画并置,让观众直观感受传统工艺从刀刻纸拓到技术赋能的历史轨迹。
“读懂门神画,就是读懂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永恒期待。”此次展览策展人、运城学院工艺美术系教授张文菊说,“这些年画串联起了一部视觉化的文明进化史。在这些门神年画图像符号的不断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民族英雄的忠勇品格被具象化为门神符号,与此同时,也能深切地感受到人们祈求美好生活的初心始终坚定不移。”
青年遇上“老门神”
顺着王梓钦的讲解方向,透过玻璃展柜,由著名非遗传承人郭全生复刻的清代《镇宅神虎》门神画格外引人注目。
画中老虎虎目如炬,其造型既传承了端午镇宅的古老习俗,又蕴含着招财守财的当代隐喻,使得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产生了奇妙的共鸣。而这位美术系的讲解员,有着独特的视角去解读这幅画。
“这幅端午特供的年画采用S形构图,整体造型美观大方。猛虎的目光聚焦在聚宝盆上,既起到镇宅的作用,又寓意着招财。在运城,春节张贴秦琼尉迟恭,端午节则悬挂老虎图案以镇五毒,这是独属于运城的仪式感,门画堪称真正的‘全年无休守护神’。”
从对《镇宅神虎》的解读,王梓钦自然过渡到常见门神形象的探讨,观众的好奇心也被进一步勾起。
“我们都知道,秦琼尉迟恭是最为常见的年画形象,那么如何区分年画里的秦琼和尉迟恭呢?”在一幅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的秦琼敬德手绘原稿前,王梓钦向观众抛出了一个互动问题。当观众们的目光聚焦在武将手中的兵器上时,她揭晓了答案:“秦琼使用的是一对铜锏,而敬德手持的是一条竹节钢鞭。这对门神不仅保留了传统线描的精髓,还融入了西方绘画的写实技法,可以说是传统年画的创新典范。”
了解常见门神的区分后,现场观众跟随展区设置,目光一转,从普遍的门神形象,看到运城当地特色门神形象。运城作为关公故里,民间视关公为财神和保护神。关公与张飞通常在门神画中以搭档的形式出现,关公张飞门神画的红绿撞色也为一大特色。“在关公故里,运城人把忠义精神融入色彩美学。”王梓钦介绍,“红脸绿袍的关公象征赤诚,黑脸红袍的张飞代表刚直,这种色彩,正是民间智慧的生动体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鬼神的敬畏心理逐渐淡化,而更注重门神的装饰性和美化作用。门神形象也开始多元化,于是忠臣良将都加入这个行列。
在观展过程中,一幅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名将岳飞和郑成功并置的年画,引起了市民闫女士的疑问:“为什么要把这两位英雄画在同一张年画里呢?”关于人物组合的深意,王梓钦耐心解答:“岳飞和郑成功都是民族英雄,这幅画里的他们身披铠甲,高大魁梧,手持兵器,面容威严,动作夸张,展现出精忠报国、英勇善战的品质,这些品质在民间广为传颂。将他们以门神画的形式呈现,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是对正义和道德的宣扬。”她还以画中铠甲的纹饰为切入点,进一步阐释了这种艺术重构形式下民间对英雄品格的集体崇拜。
当被问及各地年画差异,王梓钦想到了自己家乡江苏的年画特色,“灶神图在江苏的年画中占据着核心位置,逢年过节老家张贴灶王灶母祈福,希望来年家宅平安。”她通过对比江苏年画的工笔重彩与晋南年画的粗犷线条,深入浅出地诠释了“十里不同风”的民俗智慧。
老技艺有“新故事”
在此次年画专题展中,200余幅展品精心构建起完整的民间美学谱系。在观展游览线路的终点,新中国年画里丰腴孩童的画面,与开篇处的古老门神形成了鲜明而又和谐的时代呼应。
在《连年有余》新年画前,王梓钦引导观众发现传统与现代的联系:“宋代《婴戏图》中的胖娃娃穿越千年时光,手中的莲花变成了少先队员的红领巾,背景从池塘变为丰收麦田。描绘民俗生活场景的年画《春耕图》《秋收图》,以吉祥图案、文字为主题的年画,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没有新中国的繁荣,就没有这些年画里的笑脸。”看到现代新年画对生活富足的表现,一位化名为“二燕”的观众感慨。
“年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美学的一种特殊范式。”张文菊说,“年画所承载的是属于传统的仪式感,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即便在现代社会,它在广大农村地区依然充满生机与活力,流行不衰。新时期的年画生动展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变迁。传统不应只是尘封在记忆中的过往。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也与年画产生情感联结,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心跳。我们有理由相信,新一代的文化自觉将为传统年画注入源源不断的鲜活生命力。”
“年画不仅是图案,更是祖辈对平安的祈愿。我想让更多人读懂这些‘门上的密码’。”王梓钦说。据悉,该展览将持续至清明节前后,会有更多青年讲解员继续以“解码者”的身份,让古老的年画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