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4-12-13
本报记者 李宏伟
“一、二、三……十六、十七、十八,老师这是我数的花生。”“老师,我数了10个西红柿。”“我数了9个玩具。”……这是万荣县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的情境教学“数数”比赛活动场景,孩子们积极参赛,热情很高。数数字对于普通儿童来说是件简单的事,但对于特教孩子来说,让他们数清东西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此次活动,该校以情景教学模式比赛的方式,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计数能力和生活实践能力,以趣味课堂活动提高办学质量,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近年来,万荣县特殊教育学校注重学生潜能开发,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基本情况、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开设了情景课堂、运动康复、艺体休闲、手工制作、社团活动等特色课程,通过课堂学习、运动训练、社团游戏、艺术认知、语言训练等多种康复与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陶冶生活情趣,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以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多元育人方式给孩子们带来快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让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绽放多彩梦想。
情景教学——
“培智”教育促成长
“让每一朵花蕾在阳光下绽放,让每一个生命在关爱中成长。”近年来,万荣县特殊教育学校以“生活化教育”为育人理念,开展情景教学活动,以赛激趣,以趣促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既锻炼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生活适应能力。
在“数数”情景教学中,学校教导处制订了详细具体的比赛方案,紧密结合生活实际,通过模拟“田园采摘”“超市购物”“家居整理”等生活场景区域,分别进行点数报总数、按数取物、数物对应等计数方面的测评。活动中,各班参赛学生根据测评教师点名,分别到所参赛的场景区,通过抽取任务卡,模拟场景进行数数。参赛学生热情高涨,兴趣盎然,在测评教师耐心引导和激励下,认真地取物、点数。特别是“田园采摘”数花生一项,对于学生的精细动作有一定挑战性,孩子们俯下身,伸出食指和拇指,聚精会神地拿起花生,一个一个地数,直到按要求完成。
“同学们,秋姑娘给我们送来了成熟的瓜果后,去远方做客了。这时天空中飘起了雪花,霎时间,地上白了,树上白了,房顶上也白了。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这是什么季节呢?”
“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天气各有什么特点?用一个字来表达。”
这是该校教师进行的一堂生活化语文课场景,通过生活化的场景让孩子们收获生活知识和学习知识。
在教育教学中,该校以生活化常识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情景展现,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变化,了解季节的常识,并通过课堂互动教学,让孩子们增加语言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
学生小杨说:“我喜欢语文课,在课堂上,我知道了许多故事,了解到四季的变化,还会背诵一些古诗词。”
为帮助残障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和理论知识,与社会接轨,万荣县特殊教育学校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充分发挥师资优势,打破班级界限,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特长的学生开设了康复、手工、国画、烘焙、种植、心理健康等特色课程,通过情境化教学,反复地教学实践,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让残障孩子们在校园里能够快乐成长。
万荣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李鹏程表示,在教育教学中,学校立足特教学生的实际,积极构建一个高效、综合、实用的课程体系,用鲜活的课堂教学打造情景课程体系,深受学生喜爱,让学生不仅收获了快乐,也收获了知识,学校教育质量也得到了提升。下一步,学校将对课程教材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模式更加多样,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为孩子们提供优质教育教学。
社团活动——
活力课堂绽梦想
“今天的灯笼做得真漂亮,你们真棒,为自己点赞。”在梦想创意社团的教室里,学生们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手工制作传统灯笼,只见一个个红彤彤的漂亮的红灯笼在孩子们的手中制作成功,指导教师不停为鼓励孩子们,为他们点赞、夸奖。
掌握简单技能对正常人来说微不足道,可对于特教孩子们来说很不容易,但却很重要。尤其在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更需要超越常人的耐心和细致。为了让残障孩子快乐成长,万荣县特殊教育学校开设了多种技能社团,通过社团活动的开展,不但使孩子们掌握了一定的技能,还使他们内在潜能得到充分挖掘,让他们敞开心扉增强自信,为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了基础。
万荣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徐红负责学校的社团活动,她告诉记者:“我们的社团统称为‘翼梦社团’,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意技能,以‘培养兴趣,强化自我,服务社会’为宗旨,通过举办各种社团活动,不断在实践中激发学生自身潜能,给学生插上梦想的双翼,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成长中快乐。为孩子们将来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创造更多的机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操场上,翼梦篮舞社团进行篮球团体操演练;教室里,翼梦食趣社团进行一些美食的制作;活动室里,翼梦体艺社团进行艺术体操的排练……每天的大课间活动让孩子们在社团活动中充分地发挥想象、放飞心中的梦想、找寻属于自己的乐趣。
“我喜欢体育,不仅参加了篮球社团活动,学会了打篮球,还参加了学校的旱地冰壶社团活动,今年我们还参加了比赛,获得了好成绩。”学生小李高兴地说。
徐红表示,学校设置的翼梦社团体系活动,每一项活动都是经过精心设计,有专人负责,通过社团课程和社团活动,达到育人的目的。
创意社团让学生以手工创意、头脑创新为主,锻炼他们的手脑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标准和欣赏水平,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让孩子们做到心有所想,技有所长;体乐社团将体育运动与快乐竞技相结合,开展冰壶、拔河等适应性体育项目,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升运动康复技能,培养学生在体育领域的合作与竞技精神;篮舞社团通过传承美、培育美、创造美、弘扬美的教育方法,让篮球啦啦操、舞蹈在篮舞社团含苞绽放,培养学生自信心和社交能力,让他们共享运动与艺术的魅力;食趣社团将烹饪乐趣与生活技能结合,通过亲手制作美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感受成长的快乐;鼓韵社团以鼓为媒,启迪智慧,培养学生音乐感知和协调能力,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在震撼心灵的鼓韵中,展现自我,感受艺术的魅力。
李鹏程说,这些社团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少年儿童的喜好,在社团活动,气氛活跃宽松,充满了欢声笑语,学生们在活动中,不仅学习了文化知识,掌握一些技能,而且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提升了基本劳动能力,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增强了自强自立的信心。
注重成长——
自理课程修素养
作为不同于普通学校的特教学校,近年来,万荣县特殊教育学校不光在校园环境的设置上做到无障碍化,校园内小到台阶提示、爱心扶手,大到无障碍通行,让孩子时时刻刻都能得到爱的呵护,而且在教育教学上,该校通过生活自理课程抓好养成教育,提升学生素养,让残障孩子健康成长,将来融入社会。
在实践中,该校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培养学生习惯养成为教学宗旨,积极创新开设一些生活自理课程,通过实用性的、系统的训练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自我照顾能力。生活自理课程注重成长教育,促进孩子们的习惯养成,主要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需求展开,包括洗手、洗脸、叠被子、刷牙、洗头发等基本技能,通过实践操作和情境教学等方式,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这些基本生活任务。
残障孩子的培养教育不同于普通孩子,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更需要超越常人的耐心。为了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在万荣县特殊教育学校,所有的教师们都身兼数职,个个都成了“全才教师”。虽然他们并非是专职教师,一些专业的生活自理课程也不会,但该校教师常常利用休息时间找资料、找师傅,自主学习,积极学习新的课程内容,开设生活自理类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照顾能力,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减少对他人的依赖,提高自我照顾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和生活质量。
副校长董荣告诉记者,生活自理课程注重实践操作,教师通过示范和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各项生活技能。例如,在洗手、洗脸等环节中,教师会先进行示范,然后让学生模仿练习,直到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这些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注重家校合作,促进孩子的成长。生活自理课程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家校合作。只有通过与家长沟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目标,鼓励家长在家中为孩子提供实践机会,巩固和拓展学校的教学内容,才能收到教学效果,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特殊教育成就一个孩子,成全一个家庭,彰显社会的温暖。一直以来,万荣特殊教育学校遵循特殊教育规律,以适宜融合为目标,按照拓展学段服务、推进融合教育、提升支撑能力,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促进残疾少年儿童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切实厚植残障少年儿童家庭福祉,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肯定和好评。
特教之路漫长而艰辛,没有捷径可循,只有不断地坚持,奉献光和热,才能让更多残障孩子健康成长,才能造福更多的残障家庭。
李鹏程表示,特殊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让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帮助他们平等地融入社会。下一步,万荣特教人将继续坚守育人初心,坚守爱与责任,锐意进取,齐心协力,为残障少年儿童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他们心中有梦、脚下有路,有光明的未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