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4-08-13
电子游戏成瘾是一种慢性精神行为障碍,核心的表现是无法控制游戏行为,会给患者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例如,在现实生活中迷失自我、自我约束力下降,诱发焦虑、抑郁、敌对等负性情绪。
暑假期间,有些孩子喜欢用手机玩玩网络游戏,孩子接触电子设备时间变长。家长应该如何做,才能让孩子与游戏成瘾“说再见”呢?
如何判断孩子游戏成瘾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提示孩子可能出现了游戏成瘾,家长需要带孩子进一步诊治。
1.孩子对玩网络游戏行为、频率、时长、场合等失去控制。
2.孩子玩网络游戏优先于其他生活兴趣和日常活动。
3.尽管已经因玩网络游戏产生了负面后果,但是孩子依然痴迷于玩网络游戏,甚至增加了玩游戏的时长和频率。
4.孩子玩网络游戏的时间越来越长,花费的金钱越来越多。
5.如果停止玩网络游戏,孩子可能出现发脾气、烦躁等情绪。
怎样让孩子远离游戏成瘾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身心都处于快速发育中,渴望别人认同,同时又面临学业压力加大等多重挑战,玩网络游戏可能就成为孩子的情绪出口。
父母身体力行,就是给孩子做了最好的榜样。如果要求孩子控制用手机玩网络游戏的时间,父母也要适时减少玩手机的时间。
避免在孩子玩网络游戏的关键时刻进行制止。因为玩网络游戏能满足孩子的成就感,如果家长在关键时刻没收手机或者关闭电脑,会引起孩子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可能引发肢体冲突;如果孩子说想再玩一会儿网络游戏,家长此时可以适当延长孩子玩网络游戏的时间。事后,家长应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讨论未按照约定时间放下手机的补偿措施,如缩短下次玩手机的时间或减少用手机玩网络游戏的次数等。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家长应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给孩子更自由的空间,与孩子达成双方都认可的游戏规则。家长在与孩子一起确定规则的过程中,也满足了孩子的自主性心理需求,即“我的事情,我做主”。
与手机“和平相处”
1.定时定点。暑假期间,家长应给孩子安排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避免单调、刻板的课外生活。如果孩子在家,家长要陪孩子做好用手机玩网络游戏的计划,避免孩子长时间玩手机。例如,每玩手机30分钟要休息5分钟,每日打游戏的总时间应少于4小时。
2.避免在黑暗环境下用手机玩网络游戏。如果在黑暗环境下用手机玩网络游戏,手机屏幕与环境的光线反差大,容易引发睫状体痉挛,使眼睛处于视疲劳状态,导致眼睛酸胀、异物感及近视加深等。手机的短波蓝光会抑制人体内褪黑素的生成,而褪黑素减少会影响睡眠质量。
3.睡前关机,并把手机妥善放置。睡前关机可以营造安静的睡眠氛围,避免夜间手机提示音的影响,避免随时翻看手机。建议将关闭后的手机放置在公共区域或父母房间内。因为未成年人的大脑还处在发育阶段,自我控制的能力相对弱,手机放置在公共区域或父母房间内,方便家长监督。
记者 杜磊 见习记者 陈怡霏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