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电话|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博物馆里“声声慢”

​ ——运城博物馆“5·18国际博物馆日”见闻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4-05-20

“都围这儿看啥呢?”

“看娃剪纸呢。”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一双稚嫩的小手,一翻、一转,如此反复,纸屑纷纷下落,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就成形了。刚刚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的运城博物馆,5月18日,在一楼大厅设置非遗体验区,大朋友、小朋友齐聚一堂,围在桌边感受传统非遗的艺术魅力。

不远处,绛州木版年画体验区也热闹非常。桌子上早已摆上棕刷、趟子、墨汁、雕版等工具,要想收获一幅图案清晰的木版年画,首先要让棕刷蘸满墨汁,再均匀刷在雕版上。对于初次体验木版年画制作的游客来说,刷墨时还算得心应手,当把红纸盖到雕版上时,开始小心翼翼。

“盖上那一刻突然担心自己是不是墨汁刷少了,我会不会把这纸弄破呀,能不能成功呀……”游客张同学说一开始是为了好玩,等真正开始做时,才发现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他拿起趟子,从雕版的中心位置向四周趟平,轻轻提起纸张,运城博物馆图案跃然纸上。

“来逛博物馆,还能带一张‘博物馆’回家。”张同学开心地说。

又有一群人在文创区放慢了脚步,文化衫、冰箱贴、雨伞、茶具、笔记本……种类多样的文创产品吸引住大家的眼球,冰箱贴是解州关帝祖庙的牌匾图案、书签是落日下的鹳雀楼图案、雨伞上印着的是蒲剧元素。印章处成了网红打卡地,一批一批的游人们围在这里,一下一下将河东大地的风景名胜印在本子上。“从小红书上看到有人分享来运博集印章,觉得特别好看、特别有意义,可以说是专门赶来的。”王小雨在陕西西安读书,和同学们利用周末时间来运城“短途游”,赶上国际博物馆日,遇见运博,遇见蕴藏着深深文化情思的古建印章。

“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市民李心悦带着6岁的孩子辨认着浮雕上的传说,“孩子自己已经能辨认很多了。”这面立于运博大厅的浮雕墙,以神话传说的姿态介绍着运城,那些来自于历史深处的故事,在今天仍然感染着来来往往的人们。

“姿势好看吗?”从河南来的李同学正在浮雕墙前拍照留念,她细数着今天的打卡点,“《朝元图》壁画合影了,李家大院也合影了,还站在鹳雀楼前合影……”浮雕墙是李同学在运博的最后一站,她说一开始没想过要在这里拍照的,可到了土木华章展厅,对运城那种模模糊糊的感觉一下子具象起来,尤其是走过展厅摇摇晃晃的木栈道,身旁是“滔滔黄河”,一路上遇见的古建模型,让她不由得思考,到底是怎么样的文化底蕴滋养出如此丰厚的文化遗产。原来,这么多的传说讲的都是运城。

“传说,可能也不只是传说。”“运博蓝”为游客讲解着“半个蚕茧”的故事,那是1926年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在夏县西阴村的发现,让“养蚕缫丝”在河东大地有了实证。夏县师村遗址出土的石雕蚕蛹,将时空坐标定位在距今6000年前,那时在这片土地上很可能已经有了人工养蚕缫丝行为,嫘祖养蚕真的只是传说吗?

5月18日,“运博蓝”们早早就忙碌起来,他们为来往游客作了一场又一场的讲解,在每一次生动有趣的历史知识讲解里,他们的身边围满了人。游人们跟随着“运博蓝”的脚步,了解到这座博物馆里蕴藏着的深厚文化。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运博二楼历史教室里,传出朗朗童声,不少游人循着声音来到教室门口,向里面张望。运博社会教育部主任杨红彬正带领小朋友们领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小满的魅力。杨红彬以“西周白玉蚕”“刖人守囿车”等馆藏文物为引,用文物背后的故事加深孩子们对小满的理解与认识。“老师,你看我的纽扣画怎么样?”孩子们争先恐后展示着自己手工制作的二十四节气小满纽扣画,教室里欢乐声不断。

“这是什么字……”游客豆豆和朋友拿出手机,在一通通碑刻前,搜索着碑刻上的文字。两人久久立于碑前讨论着。

在文物前久久伫立的还有许多人,从历史里传出的声音,让人们放慢脚步,聆听这座博物馆里的时代新声。

记者 牛嘉荣)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