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电话|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扎根乡村教育一线31年,担任农村小学校长19年, 让4所农村薄弱校焕发生机,成为一方百姓满意的好学校——

王惠生:用“心”点亮乡村教育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3-09-08

记者 李宏伟

近日,闻喜县河底镇中心校西郭小学校长王惠生在校园一角给孩子们上思政课。记者 闫 鑫 摄

“看着您逐渐花白的头发,看着您每天风雨无阻在校门口迎送我们,看着校园里不断变美变亮……谢谢您,亲爱的校长,是您让我们乡村学校和城里学校一样,是您让我们农家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成长为最好的自己……”这是闻喜县河底镇中心校西郭小学六年级毕业班学生给该校校长王惠生的集体留言,从孩子们真挚的表白中真实地反映出农村学校——西郭小学近几年的显著变化。

王惠生扎根乡村教育一线31年,担任农村小学校长19年。31年来,作为教师,王惠生热爱农村教育,恪尽职守、辛勤工作,用爱心、责任心和智慧点亮农村孩子的心灵;作为校长,他心系农家孩子,不忘育人初心,用耐心、责任心、信心让4所生源不断减少的农村薄弱校焕发生机,活力四射,成为一方百姓满意的好学校,为闻喜乡村教育树立了榜样,作出了突出贡献。从乡村教师到乡村小学校长,王惠生用31年的时间书写了一名坚守乡村教育、不忘育人初心的教育人的风采。他多次获得省市县“优秀校长”“红旗校长”等各种荣誉。

“作为教师,我的追求就是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学生,努力把一切都给予我的学生们,竭力为乡村教育添砖加瓦。”王惠生说。

♥信心——

做好教育的底气

“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伟大事业,教育人要用爱心、耐心守望教育,用自信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让孩子们心中有理想,让教育有未来。”这是王惠生多年从教的座右铭。

时间回到1986年5月,学校毕业后,王惠生怀着对教育事业无比的热爱踏上了教师工作岗位,来到闻喜县河底镇南王小学任教,他先后在北郭、马家庄、河底等小学任教。因为工作成绩突出,2004年7月竞选到河底镇庄尔头村担任校长。当时,庄尔头小学仅有40多名学生,上课的教室都是抬头可见房梁的土坯房,学校教学质量全镇靠后,家长对学校的信心严重不足。王惠生到来后,开始着手“抢救”这所濒临关门的小学。

他觉得,一所好学校必须首先给人一个育人好环境,他先从改善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入手。为了节约经费,他买来一些花格布,找了几位工人,和他们一起用花格布为每个教室吊顶,改善了教室环境,让孩子们的安全更有保障,再也不用担心房顶会突然掉下土渣,同时,使教室更加温馨,也使得校园环境变得优雅美丽。

“由于处于偏远的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不高,这是生源减少的主要原因”,王惠生经过大量家访调研找出了问题的症结。于是,他决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首先从制度抓起。学校制定了新的教学管理制度,新的课程体系。在一次新学期全体教师会议上,王惠生当着所有教师的面,把制度一条条地进行了宣读。“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得先做到。”他给自己定下来规矩,上班不迟到早退,校长要以身示范。在他的努力下,全校的教风、学风明显变化了,学校的教学气氛和业务讨论的氛围浓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两年时间,王惠生的付出和努力,不仅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提高了,而且收获了乡亲们的好口碑,当地的适龄学生纷纷回流,在校学生从40多名增至80余名;学校教学成绩从原来的全镇倒数,升至全镇前茅,升级统考获得全县第一,实现了乡村小学校的完美“逆袭”。

2006年,王惠生调任河底镇坡申小学担任校长。面对当时坡申小学校园硬件设施的不完善,身为校长的王惠生依然不等不靠,积极主动改变现状。他自信地提出:一定要让学校焕发出活力!

为了改变学校的面貌,他东奔西走,修建了学校操场,学生的体育活动有了新的场所;学校经费有限,他就带领师生自己动手布置校园文化墙。不仅如此,在他的主张下,学校利用现有的师资开设了各类兴趣小组,学生的在校生活开始变得丰富多彩。

为了向坡申村村民展示办学成绩,王惠生精心筹办了元旦文艺汇演活动,从节目设计、舞蹈排练到化妆,教师们带领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排练。学生家长和部分村民受邀出席,看着自家孩子的演出,家长们高兴地说:“多少年了,第一次在学校看到这么精彩的节目,看到孩子们的不断成长,作为家长非常满意。”

经过王惠生和所有教职员工的努力,坡申小学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成为那一带的群众信赖的好学校,村民们对学校未来也愈加看好。

♥决心——

发展是硬道理

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王惠生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一门心思扑在教育事业上,心系教育发展、心怀孩子成长。在他任职的农村学校,经过他的精心“栽培”,学校都一改原来的样子,大踏步地前进,成为当地百姓口中的“好学校”。因此,王惠生走到哪,都深受群众的好评和社会各界的肯定,成为百姓信任的“好校长”。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教育的发展成为时代的需要,针对农村学校的发展,王惠生的办学理念也在不断提高。他觉得,必须走发展之路,农村教育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2007年,王惠生任河底镇苏村小学校长,该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他又一次给自己自加压力,又一次开始了新的“长征”,开始新的教育之路,他决心重塑这所学校的形象,立志把这所学校打造成一座标准化的农村寄宿制小学。

在学校的改造中,王惠生克服各种困难,与相关部门进行多次沟通,开展了一系列的修缮和改造工作。一段时间后,学校就新建了一座标准化的餐厅,师生的伙食得到了改善,破旧的宿舍得到了修缮,脏乱的操场焕发了新生,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生机。同时,他也引入了多媒体,使得学生们的学习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除了改善硬件设施外,王惠生也重视学校的软件提升。他组织了一系列的教师培训活动,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教学中,他还承担了省级课题“手抄报助力学生习作水平提升”,使得学生们的习作水平明显提高。在王惠生的努力下,学校的教学质量逐渐提升,学生的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此外,他还非常重视学生的生活管理。他制定了严格的生活纪律,保证了学生的生活秩序。

岁月荏苒,斗转星移,经过8年的努力,在王惠生的带领下,苏村小学这所寄宿制学校从180名学生发展到千余名学生,由单轨制变为三轨制,成了一所有活力、有竞争力的学校。目前苏村小学已经不是过去的模样,而是成为闻喜县河底镇一带有名的学校。

♥恒心——

坚持不懈办“好学校”

“这是我们学校的劳动基地,有15亩大,这里有每个班的劳动试验田,有根据四季变化种植的庄稼,这是我们学校特有的劳动课基地。”时值暑期,在河底镇西郭小学校门口,校长王惠生给记者介绍该校的劳动基地。

时间还得回到2015年,在苏村小学干了8年校长的王惠生再次被调任至西郭小学担任校长,又一次开始了他的重塑新学校之旅。刚上任不久,在他的倡导下,学校先立“魂”,他带领全校师生集思广益,确定了校风校训,编写校歌,设计校旗,全校师生有了精神寄托。

一年多时间,小小的西郭小学校园变大了,变亮了,变美了,教师安心了。西郭小学地处中条山脚下,学校生源来自西郭村附近三四个村子,学校的变化和发展使得家长对学校越来越信任,学生也越来越多,由原来的三四百人,增加到现在的近600人,原来少人问津的小学校又成了当地百姓眼中的“好学校”。

近年来,随着“双减”政策实施,王惠生带领全校教师积极做好“五项管理”工作,开足开全国家课程,并结合学校场地优势、资源优势、师资优势,走出了一条顺应天性、张扬个性的“社团+一班一品”特色教育之路。学校现已建成体育类、艺术类等校级社团5个,班级社团17个。

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他提出在学校设立劳动实践教育基地。2022年4月基地成立后,他指导各班划分责任田,并提出给自己留一块责任田,以身作则带领师生共同在基地劳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流汗出力、磨炼意志,培养了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同时,在他的提议下,学校创建了“1+N”融合课程体系,即学校在试验田劳动这个“1”基础上,着力将田间劳动与其他教育协同融合,如将劳动教育与清廉文化相结合,让孩子们在懂得劳动光荣的同时,又懂得崇廉尚德的意义,使学科教学从智育的单维发展迈向劳心与劳力、智力与体力、动脑与动手的平衡统一。

近年来,西郭小学的教育教学成绩得到了市县教育部门的肯定,先后荣获各项荣誉,成为了闻喜县农村教育的一个标杆校。

在多年的教育之路上,王惠生始终坚信,做好家校共育是学校教育的另一个坚实基础。王惠生认为,教育是家校共同的责任,只有双方携手合作,才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理念的引导下,他以无比的热情和毅力,为推动家校共育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定期组织家长会,让家长们深入了解学校的教学理念和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他还亲自进行家访,深入学生家庭中,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他从不怕麻烦,始终以一颗平等的心去面对每一个学生和他们的家庭。他的行动让家长们感受到了学校的关注和关心,也让他们更加理解并支持学校的各项工作。在他的推动下,学校还建立了家校共育联络站,并使其成为家长临时休息、家校沟通的“窗口”,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桥梁越来越稳固,家校共育的模式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赞誉。

“31年风雨兼程,初心不改砥砺前行。这一路走来,有艰辛更有成长,有付出更有收获。从站上讲台的那一天起,看着农村孩子求知若渴的目光,我便感受到了自己身上沉甸甸的责任,心中便有了清晰的目标,我要让农村孩子的未来之路走得更远,让农村学校成为乡村最美的风景。”王惠生望着校园不远处的中条山自信地说。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