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电话|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道德模范王杰忠:做银活就是做良心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3-02-24

第七届运城诚实守信道德模范王杰忠是稷山县坞堆村人。中学毕业后,他跟随父亲从事金银细工制作,勤学苦练,潜心研究,1995年从父亲手中接手“兴业堂银楼”,成为第七世传人。2018年5月,王杰忠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同年,王杰忠又为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供香道器具。王杰忠制作的产品深受世界各地文化人士的喜爱,很多产品被国内外收藏家珍藏。

为更好保护、传承和发展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王杰忠在2009年成立稷山县杰忠金银铜器传统制作研究中心,秉承“金银有价,诚信无价”家风家训,在金银器加工行业兢兢业业工作30余年。他曾于2011年获得首届运城诚实守信道德模范提名奖。

做银活就是做良心。从事金银细工制作的30余年里,王杰忠面对过不少诱惑。最开始的时候,金工手艺人都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为别人打制金银手镯饰品,会有人拿着自家的金银原材料前来做东西。在当时,王杰忠就牢记父亲说的“做银活就是做良心,就是做‘人活’”,在加工过程中不耍小聪明,不克扣客户的金银材料,不以次充好。同时,告诉客人自己使的什么工艺、用的什么焊料,做之前原材料是多重、做完成品是多重,做到诚实守信,不为小利而昧良心。

仿制,但不做旧。王杰忠传承、保护、发展这门传统技艺,始终遵守一条规则:仿制,但不做旧。不做旧就是工艺品,做旧了就是假文玩,这就是区别。金银器的使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所以历史上也遗留下一大批文物古董。在金银器这个行业就衍生出仿古复旧的方法,将现代的工艺品,通过各种化学反应达到仿古的效果,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它的售价会比现代工艺品高出数百倍。为此会有一些不法商人想钻这个空子,制假卖假获取巨额利润。面对这个更大的诱惑,王杰忠作为手艺人坚守自己的底线,做到是什么就是什么,如实相告,让前来购买的客户放下顾虑。他坚持诚信经营,讲信用、重信誉,以信立业,以质取胜,用诚实劳动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

做银活不欺己。2017年4月央视一套《我有传家宝》节目现场,王杰忠、马星媛夫妇展示了传统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并讲述了创业史。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首都博物馆研究员王春城当场予以精彩点评,引发广大观众阵阵惊叹和赞扬。尤其是王杰忠深情讲述自家代代相传的家训——“金银有价,诚信无价”“做银活就是做良心,就是做‘人活’”时,更是受到主持人和专家的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这才是我们中华民族代代传承、永远发扬的‘无价之宝’”。正如王立群现场点评的那样:“诚信有3个层次,一是不欺人,二是不欺天,三是不欺己。其中不欺己,就是讲诚信的最高境界,王杰忠做银活不欺己,充分体现了诚信无价的道理。”

据《稷山县志》记载,王家在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就开始经商,道光十五年(1835年)就创设了“兴业堂银楼”,专做鎏金细工,时人评价其“雕刻精巧,玲珑雅致不凡焉”。

在王杰忠的院子里,有一间产品展览室。架上的产品非金即银,盘、碗、盒、壶、瓶、鼎……每件作品的精致程度,都让人叹为观止。“我们的产品是全手工的,包括每一条花纹,都是人工錾刻出来的。”王杰忠说。

王杰忠秉承历史渊源、延续祖传技艺,将传统金银工艺和现代技术巧妙结合,不断创新发展。他制作的鎏金制品深受民俗文化影响,生动地体现了民间吉祥如意、喜庆平安、雍容华贵的美好寓意,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学和艺术思维特点,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