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交通参与者呼吁——
告别陋习 让规则守护平安
每个人,每天都在出行。不管您选择什么样的出行方式,都会被各种各样的交通行为影响着。
一次猝不及防的碰撞,可能打乱数日的生活节奏;一次斑马线前的礼让,也能带来片刻温暖与感动;一次惊魂未定的急刹,足以让人心有余悸;一顶看似普通的安全头盔,危急时刻或许就是生命的最后一道屏障。
在城市中穿梭往来的你我,既是交通秩序的见证者,也是交通规则的践行者。我们最无法容忍的交通陋习是什么?换位思考,我们又想对行人、非机动车驾驶员、机动车驾驶员说些什么?

交通安全大家谈
近日,记者走访了交通事故当事人、公交车司机等不同群体,倾听他们亲历的真实故事,揭开那些潜藏在日常出行中的安全隐患,唤起公众对交通安全整治紧迫性与必要性的深刻认知。
二三轮车事故多发
“我驾车正常行驶,可一辆电动自行车突然闯红灯冲出来……”在盐湖交警大队事故科,市民李女士回忆起事发瞬间仍有些后怕。事发当日,她的车辆被撞,对方电动自行车驾驶员全身三处骨折。
这在我市并非个例。据最新统计,今年以来,盐湖区涉及二轮、三轮车的道路交通事故占比超过70%。在这些事故中,因未佩戴安全头盔导致伤亡的比例高达40%以上。

倡导车主遵交规
“幸亏他没碰到头,要不然更严重。”李女士说,“以前我也觉得戴头盔麻烦,天热、发型乱、上下楼摘戴不方便,但现在我知道了——头盔不是装饰,是‘保命盾’。”经历这场意外后,李女士成了家里的“安全监督员”。“只要有人骑电动自行车出门,我就反复叮嘱:戴头盔,等信号,别抢那几秒钟。”李女士说。
王师傅是一名有着10年驾龄的公交车司机,每天行驶在城市的主干道上,见到了各种交通乱象。他最为担忧的,是电动自行车随意变道、掉头的行为。
“公交车体积大、惯性强,刹车距离至少十几米。可有些人骑电动自行车,说变道就变道。”王师傅讲述了一次惊险经历:当时他在路上正常行驶,一辆电动自行车原本在非机动车道行驶,突然毫无征兆地转弯横穿马路。“当时我离它只有五六米,我立即紧急制动,车上乘客全都往前扑,万幸没撞上,但那种失控感至今难忘。”王师傅呼吁,“希望这次整治能真正管住这种‘任性’驾驶,让非机动车‘各行其道’。”
跑过10余年城区线路的公交车司机薛师傅,谈起行人翻越护栏语气沉重:“特别是老年人,下了公交就翻栏杆去赶下一班车,看得我揪心得很!”
“夜间尤其危险。有一天晚上,一位老人从绿化带钻出来翻护栏,我根本来不及反应,猛打方向才避免撞击,停下后手还在抖。”他说,翻越护栏节省不了几十秒,却可能付出惨痛的代价。
在农村地区,农忙时节农用三轮车违规载人更是危害重重。“农用三轮车本就不具备载人的安全性能,重心高、制动差、无保险,一旦侧翻或追尾,后果不堪设想!”一位基层工作者痛心地说,“村民觉得‘没事,这么多年都这么走’,可事故从不会提前预告。”
重塑文明出行生态
“其实大家都知道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只是需要一个慢慢养成习惯的过程。”盐湖交警大队大队长刘鸿达说。为此,我市开展了为期100天的交通整治行动。
“这次行动时间长、力度大、覆盖面广,整治力度空前。我们希望通过整治,大家能养成良好的出行习惯。”刘鸿达说,“陋习反复根源在于‘思想不重视,心存侥幸’。事故教训触目惊心,但很多人观看事故案例感慨,一上路就忘。戴头盔嫌麻烦与生命安全,孰轻孰重?”

警民共话平安行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盐湖交警部门在百日行动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依托217个“一村一警”微信群触达28万群众;174块商超屏、1384辆出租车滚动播报宣传标语;动态清零“两客一危一校”隐患(整改率100%);聚焦酒驾、超载等顽疾,强化主城区及夜间整治;针对头盔佩戴、翻越护栏等高频违法,推行“三选一”柔性执法(观看警示片、参与劝导、罚款)。
整治成效正悄然显现。11月8日傍晚,在河东街与学苑路交叉口,一位电动自行车车主稳稳地行驶在非机动车道上,头盔戴得端正,还系紧了卡扣;行人沿着斑马线有序过马路,机动车主动减速让行……这样的场景,让执勤的交警闫军露出了笑容。
“交通整治不是‘一阵风’,而是一场‘持久战’。”刘鸿达说,“这100天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希望通过这100天的集中行动,不仅解决一批突出隐患,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长效机制,培养市民的文明习惯,让安全出行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记者 樊朋展 张蕊彤 刘凯华 文图
记者手记
连日来,对话交通参与者、见证整治成效,一幕幕场景在眼前浮现。从李女士的讲述到公交车司机的回忆,从公安交警部门整治的决心到街头悄然变化的文明图景,这场关于交通安全的探访,让记者对“出行”二字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每一次平安抵达,都离不开规则的守护;每一条畅通道路,都需要全民的共建。
交通陋习,看似是“小事”,实则是悬在安全之上的“利剑”。电动自行车闯红灯的瞬间、翻越护栏的侥幸、农用车载人的轻率,这些被忽视的“习惯”,恰恰是事故频发的根源。当数据显示七成事故与二三轮车相关,四成伤亡因未戴头盔导致,我们更应明白:头盔不是累赘,是“保命盾”;护栏不是障碍,是“生命线”;规则不是束缚,是安全的底线。
这场百日行动,让我们看到了改变的力量。交通文明,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努力,而是每一位交通参与者的责任与担当。司机多一分谨慎,行人多一分自觉,骑行者多一分规范,就能让道路少一分危险,多一分畅通。唯有将“守法规、行有序、路自安”的理念深植于心、外化于行,让遵守交通规则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才能让文明出行成为这座城市最温暖、最动人的风景。
记者 张蕊彤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