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猗县北景乡建成公益性农产品交易市场

这个市场只服务不收费

来到临猗县北景乡,路上不时有满载苹果的三轮车驶过。跟随这些车辆,来到北景乡公益性农产品交易市场,人声鼎沸、果香扑鼻,一辆辆三轮车载满苹果、柿子等排队驶入,一筐筐红彤彤的苹果摞得像小山一样。

与往年路边叫卖、交通拥堵的“马路市场”相比,如今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不仅整洁、安全,更让果农心里有了底。“以前卖苹果得在路边吆喝半天,车子堵得动不了,人也心慌。现在好了,市场就在家门口,不仅有摊位、有检测、有代办,水电全免费,买卖都顺当多了。”果农李效奎说道。

这座占地1.8万平方米的公益性市场,如今已成为北景乡新的“发展地标”。从自发混乱到规范有序,从“路边摊”到“现代化”,它不仅改变了果农的生活,也让北景的产业更有序,更高效。

从“马路市场”到发展新地标

在北景乡党委书记潘翔的记忆里,“马路市场”的问题曾困扰乡里多年。每到秋收季,果农和收购客商沿着道路摆摊设点,苹果堆到路边,车辆难以通行甚至交通事故频发。群众卖果心急可以理解,但环境确实乱,安全隐患太大。

问题摆在眼前:是放任“自发生长”,还是主动“破旧立新”?北景乡党委政府选择了后者。2024年初,北景乡把公益性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列为“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成立专班推进。潘翔带头跑项目、争资金、盯工地,从设计规划到材料验收全程关注,并经常去现场查看进度。“我们想建的不只是一个卖农产品的地方,而是一座可持续、能服务、能带动产业的乡村市场。”潘翔说。

资金筹措过程中,省商务厅拨付数百万元专项建设资金,县政府拨款20万元用于市场后勤与保洁开支,乡里面也积极自筹。多方合力,让这个项目没有形成债务压力,建出了实打实的民生工程。

2024年底市场建成,4000平方米的固定交易厅、30多间档铺、两座大型雨棚、完善的水电系统,一应俱全。收获季节,周边的果农纷纷涌来。“现在每天有几百辆车进出,交易量达10万公斤。”副乡长王萌介绍。

最关键的是,这个市场是纯公益项目。不收租金、不抽成,客商免费入驻,农户免费交易,水电全由政府兜底。“大家一听‘免费’,都不信。可真来了,发现不仅是真的免费,还有党员帮忙,更有基础服务设施。”王萌感叹,“这是政府为老百姓建的市场,不是为了赚钱。”

暖心服务让市场更有温度

北景乡并没有止步于“建好一个市场”,而是选择增强软实力,通过党建引领、机制创新,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服务体系。走进市场的“红色驿站”,墙上贴着醒目的党员示范岗标识。采访时,党员王学民正帮果农登记、指引办事流程。“我们还负责政策咨询、交易指导、协调矛盾。”他说,“市场开张以来,小纠纷我们当天就能处理完。”

市场设有专职调解岗,公示投诉流程和联系方式,任何交易纠纷都能第一时间得到处理。以前果农在路边卖果,如果遇到货款纠纷,或者买卖出现问题,很容易心里没底,不知道找谁协调。王学民说:“现在不同了,我们有党员帮办队,上门协调、跟进处理,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无论是一筐果子的小纠纷,还是一车货的大问题,我们都有备案和记录,保证问题解决得公平、公正、透明。”

在市场综合服务中心大屏上,每日水果的价格信息、供需信息等实时显示;信息公告栏、线上微信群同步更新供需信息。王萌说:“以前价格全靠猜,现在手机一看行情,明明白白,市场还设立代办员中心,代购、代销、代发货全包。有些农户年纪大、网销不会搞,代办员可以帮他们发货、结账。”

如今,市场已吸引绿丰源等电商公司入驻,建成分拣包装中心,让苹果走出山西、销往全国。从饮水机、充电区,到医药箱、休息椅、免费Wi-Fi,市场的每个角落都透露着暖意。以前农户在马路边晒得脸疼,现在能喝上水、能歇脚。新的机制,不仅让交易顺畅,更让人心温暖,这里不只是买卖果子的地方,更是凝聚人心、共建共治的载体。

产业兴 人心暖 治理新

如今的北景乡公益农产品交易市场,不仅成了果品交易中心,更成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器”。早晨五点,市场灯火通明,三轮车、货车从各村驶来。临近中午,检测、称重、装车、发货一气呵成。高峰期日交易量达到15万公斤,苹果、柿子等果品从这里源源不断发往各地。

据统计,市场运营后带动了周边就业58人,新增保洁员、检测员、装卸工等岗位。更重要的是,好果子卖好价,果农收入普遍提高。电商企业的入驻也让果品更易于销售。绿丰源公司在市场设了分拣包装中心,直接发货到江浙等地区。

市场的成功,也引起了上级部门关注。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实地调研后评价:“像北景这样既有公益属性又有现代服务体系的乡镇级公益市场,全国少见。”在潘翔眼中,这座市场更大的意义在于“治理”:“以前群众散卖、乱卖,出现纠纷没人管。现在市场建在乡镇,派出所、党支部、调解岗全进驻,矛盾当场就能化解。”

如今,北景乡正以此为基础,谋划更大的蓝图——打造区域性农产品集散中心;推动农业品牌化发展,建设数字化管理系统,让北景苹果打出“品牌”;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生态化。“这是我们北景自己的样板。”王萌笑着说,“群众得实惠,政府得口碑,产业得发展。”

夕阳斜照,市场依然喧嚣。几名果农在整理货筐,相互招呼、笑语盈盈,脸上是满足的笑意。北景的故事,其实就是无数乡村振兴故事的缩影——从无序到规范,从堵点到亮点,从“马路市场”到“公益地标”。这座市场,不只是果香弥漫的交易场,更是一座凝聚信任与希望的新地标。

记者 李 岩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