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治理”催开“幸福花”

——河津市樊村镇西磑村以“五微共治”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

盛夏时节,走进河津市樊村镇西磑村,干净整洁的村道蜿蜒畅通、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草木葱茏的游园生机盎然……一幅宜居宜业、和谐秀美的乡村画卷跃然眼前。

近年来,西磑村在市镇两级政策的精准引导与大力支持下,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微力量、微权力、微平台、微空间、微机制的“五微共治”为切口,持续激活村级治理内生动力,逐步形成了干部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先后摘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山西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等亮眼荣誉,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生动注脚。

db18092e-59fa-4c56-913f-31108148bd59.jpg[1].jpg

微力量

激活乡村治理“细胞群”

“每天早起10分钟,保持全村常干净”如今已成为西磑村村民的生活常态。这一变化的背后,是该村坚持党建引领、激活“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自治”内生动力的生动实践,实现从“看着干”到“跟着干”的深刻转变。

西磑村党支部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夯实组织基础。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制度的同时,创新推行“两委”班子周例会、干部坐班值班制度,通过定期学习培训,持续提升村“两委”干部履职能力,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为了让队伍永葆活力,该村还注重后备人才培养,将有经济基础、想干事、能干事的积极分子吸纳进“两委”班子,成功培养9名后备干部,为村集体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党员带头示范,是激活治理效能的关键。西磑村为67名党员量身定制环境监督、政策宣讲等8大类服务岗位,并择优选派12名党员下沉村办产业项目一线,靠前服务、驻点解难,以实干精神带动发展。同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由党员牵头组建了巾帼志愿、文艺志愿等7支志愿服务队,吸引200余名群众主动参与巡逻护学、纠纷调解、文艺演出、应急救援等志愿服务,用贴心服务架起党群“连心桥”。

在党员志愿者的示范带动下,村民参与热情持续高涨。全民参与卫生清理成为常态,志愿服务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形成“示范一个,辐射一片”的良好格局。

微平台

搭建服务群众“连心桥”

“以前反映问题要跑村委会,现在打开手机就能说,办理进度看得见、能评价,咱老百姓参与村里事的劲头更足了!”这是西磑村村民对“村级服务平台”的真切感受。

近年来,西磑村始终突出群众主体地位,于2022年引入由农业农村部主导、腾讯公司开发的“村级服务平台”小程序,依托数字化平台打造“云上党群服务中心”,推动村庄治理从“少数人参与”向“多数人共治”转变,让乡村治理更民主、更科学。

“我是薛舜伍,工作在太原,现申请将党组织关系转到单位。”“已线上转,党员档案交给单位党组织接收。”

“帮孩子打印下作业,谢谢!”“已办理。”

……

村级服务平台的“村民说事”板块是群众表达诉求的“直通车”——村民只需用图片或文字提交意见,村党支部书记便能实时收到提示,再根据问题性质分工批转村“两委”成员限时办结。在办理过程中,村干部需及时上传工作照片,办理完成后由发帖群众打分评价;若涉及重大事项,则自动进入议事流程,由党员、村民代表和全体村民共同讨论表决,确保村民诉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目前,全村共有1400余人入驻平台,累计开展“村民说事”500余次,书记交办事项52件,发起议事12起。村级民主自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真正实现了“家事村事大家议、众人拾柴火焰高”。

而今,这一模式已在樊村镇全域推广,21个行政村全部入驻平台,认证村民8100余人,服务群众过万人,西磑村的治理经验正以“可推广、可复制”的姿态,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

微权力

筑牢事务规范“防火墙”

村级治理如何激发多方活力?西磑村给出了“双向奔赴”的答案——通过明确权力边界、强化公开监督,既让村干部“想管事、能管事、管得了事”,也让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地生根。

对村干部而言,核心在于赋予相应权力、明确具体职责。西磑村通过研究制定《网格员小微权力清单》,将公章使用、公共设施使用、评先推优、惠民政策享受等10项村级高频事务纳入清单管理,并创新设立“红黄绿”分级审批机制:红标权限需集体决议,黄标权限下放“两委”干部,绿标权限直接交由网格员。村民申请事务时,网格员及“两委”干部可根据权限,结合其日常表现和工作配合度直接办理。逐级赋权让村干部肩上有担子、手中有抓手,干事热情显著提升,有效解决了“想管却难管”的难题。

透明公开是赢得群众信任的“金钥匙”。西磑村聚焦群众关心的村级重点项目、集体资源发包、产业营收、政策待遇享受等热点内容,依托村级服务平台推行“三务公开”线上化,实现信息永久公开、随时可查。群众不仅能在线浏览,还可分享、评论、留言,让“小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2022年以来,该村线上公开事务143次,浏览量超5.7万次,群众对集体事务的知晓度大幅提升。

权力清单划清边界,公开监督架起桥梁。如今的西磑村,村干部主动作为,群众积极参与,干群关系愈发紧密,对集体的信任感、认同感持续升温,为村级治理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微空间

拓展多元共治“新场域”

“以前村里的老房子、闲置地荒着怪可惜的,现在改造成小菜园、停车场、便民服务点和产业项目等,既方便了生活,又能挣上钱,真是办了件大好事!”说起村里的变化,西磑村村民难掩喜悦。这一切,源于该村以支部为主导,盘活闲置空间、赋能乡村发展的创新实践。

完善便民服务,让闲置空间“变身”惠民阵地。该村将闲置旧房升级改造,高标准建成便民服务大厅、青年创业基地、日间照料中心、电商e镇等,利用空闲宅基地打造微型停车场、小菜园。其中,便民服务大厅累计服务群众上万人次,青年创业基地帮助30余名妇女实现再就业,日间照料中心为45名75岁以上老人提供贴心养老服务,电商e镇为村级产品、旅拍服务搭建直播平台,停车场和小菜园让“闲置地”变成“便民地”,进一步提升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发展集体产业,让闲置资源“撬动”共富引擎。村党支部通过“支部+农户”合办、集体独立经营等模式,深挖传统非遗技艺,打造小而精的乡村产业集群。闲置房屋经过改造后,由村集体运营馒头坊、面粉厂、特色小馆等项目,带动百余名村民就近就业;闲置老宅被集约利用,合作开发“西磑古堡”“西磑市集”等旅拍打卡地。在此基础上,村里延伸产业链,试水电商直播、达人探店等新业态,让集体产业之路越走越宽。

从空置旧房到便民服务点,从废弃空地到休闲乐园,西磑村以“微更新”的巧思,在盘活的闲置空间中精准嵌入特色功能区,不仅唤醒了沉睡资源,更在“方寸”之间勾勒出宜居乡村的鲜活图景。

微机制

构建长效发展“稳定器”

“现在村里办事有规矩,过日子有奔头,邻里间也更和睦了!”这句话道出了西磑村以制度建设巩固治理成果、推动习惯养成的显著成效。该村通过积分激励、移风易俗、矛盾化解等制度创新,让“制度”变“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推动村庄治理提质增效。

积分制管理是激活村民参与热情的“金钥匙”。西磑村将村规民约细化成5方面40余项具体内容,明确加减分标准,通过“自主申报—审核把关—公示监督—计入档案”流程,以户为单位发放“积分一卡通”,村民凭积分可在村办产业门店、集体定点超市抵扣现金,形成“线上积分、线下使用”的闭环体系。2024年以来,全村累计积分达17万,不仅让群众尝到了实惠,更让参与村级事务从“制度要求”变成了“生活习惯”。

文明乡风的培育,离不开制度的正向引导与习俗革新。该村常态化开展星级文明户、“四好家庭”“好媳妇”评选,用身边榜样带动新风尚;红白理事会牵头制定婚丧事宜制度,明确流程、宴席规模及彩礼上限,党员干部带头践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通过线上“村民说事”程序广泛征求意见后,村里废除了红事事前宴请陋习,移风易俗“新村规”为村民减了负、松了绑。

矛盾化解在基层,才能筑牢平安基石。西磑村以网格为单元,由综治中心牵头组建了“1+5+N”矛调队伍(1即综治中心牵头,5即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老退役军人“五老”、N即经验丰富的民调员和志愿者),以“早发现、早上报、早调处”为准则,将触角延伸至村头巷尾,把邻里纠纷、家庭摩擦等“烦心事”化解在巷陌之间,实现了“小事不出巷、大事不出村”。

人心齐则百事顺,环境美则家园兴,产业旺则底气足。西磑村,这个处处透着和谐与兴旺的村庄,正以“人心齐、环境美、产业旺”的崭新姿态,展现出独特的乡村魅力。

从党建引领机制的持续深化,到数字化治理平台的广泛推广;从闲置资源的巧思盘活,到积分制管理的落地生根……在西磑村的示范带动下,河津市越来越多的村庄纷纷激活“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内生动力,在制度建设中夯基固本,在服务优化中温暖民心,在产业发展中拓宽路径,各村因地制宜、各展所长,共同绘就了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薛俊杰 史甜甜)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