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计得失的付出,是生命最好的滋养”
92岁老奶奶照顾过七辈人
在永济市安居康养中心,有一位92岁的老奶奶是一道近乎风景般的存在。
几年前,她因意外受伤致使双腿不能行走。但她驾驶着一台电动老年代步车,灵活穿梭于房间、餐厅及活动室之间。
她总是衣着整齐,头发梳得一丝不乱。
她思维敏捷,和康养中心里的工作人员对话打趣,得体而幽默。
她肤色白皙,笑容慈祥,脸上有种穿透岁月的宁静和宽容,温和与淡定。
最具传奇色彩的是,如今,光曾孙就有十几个的她,大半辈子中照顾过七辈人。那是一段怎样的往事?
近日,记者在康养中心见到了她。
卫林青老人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 张建群 摄
●7岁丧父,14岁出嫁,她挑起了一个家庭的重担
她叫卫林青,1934年农历三月十一生于原永济县张营乡辛营村。20世纪30年代,军阀内乱,烽烟四起。1937年,日寇的铁蹄踏破神州大地,位于中华腹地、表里山河的晋南永济亦未能免祸。卫林青7岁那年,父亲惨死于日寇之手,母亲带着他们兄妹3人苦度日月。
那一年,母亲只有33岁,为了未成年的3个孩子,她饥一顿饱一顿,靠着纺线织布养家糊口。
因为家境贫寒,晚上连煤油灯都点不起,母亲常常在月光下纺线。从小跟着母亲,尝尽人世冷暖的卫林青,不仅会织布纺线,做饭洗衣等家务活也得心应手,是母亲得力的小帮手。
新中国成立以前,乡下女孩子成家都比较早。卫林青14岁那年,由家里大人做主,嫁于邻近的永济县栲栳镇龙行村一户姓孙的人家。那一年,她的丈夫15岁。两个年轻人开始了艰辛的生活。孙家也是一个特别困难的家庭。卫林青的公公9岁丧母,当时主持孙家家事的是公公年过古稀的奶奶、卫林青丈夫的曾祖母。那一年,卫林青的婆婆年仅33岁。卫林青过门时,年轻的婆婆还怀着身孕。
兵荒马乱的年代,婆婆不久后生下一个孩子,孩子因故夭折。婆婆从那时起便患了病,大半辈子体弱多病。后来,卫林青的丈夫外出参了军,卫林青便成了家中主要的劳力。
卫林青过门那一年,与他们一起生活的婶娘(公公的弟媳)刚28岁。第二年,这位婶娘生下了第一个孩子。这样,照顾家中多病的婆婆和刚生下孩子的婶娘,还有一位老奶奶的任务,全部落到了卫林青的肩上。
家庭生活琐碎而劳累。好在,从小吃苦耐劳、精干利落的卫林青不怕苦不怕累,她弯下腰,默默地完成着一件又一件家务事,像个陀螺一样,在孙家的院中无怨无悔地走着、转着。
当时的孙家以卖豆腐为生,除了家务事,卫林青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推石磨磨豆子。
生活的穷苦让孙家连一头拉磨的牛也没有,年轻的卫林青劳作之余,几乎常年在磨坊里转着圈儿推磨。她有一个姑姑也嫁在龙行村。每次从侄女的家门口经过,听到那隆隆的石磨声,得知侄女又在磨坊推磨时,姑姑便忍不住用衣襟擦泪。心疼侄女的姑姑,常常为侄女送些饭食,在艰难岁月里传递一位亲人的温暖。
记者感言:如今,看着眼前虽然不能行走,但是肩膀宽厚、脊背挺直的老人,不能不说是当年的推磨日子给了她一份特别的强健和坚忍。
●不争不竞,分家另过,她留下了宽厚的品格
1960年,正是特别困难的年份,丈夫参军在外,26岁的卫林青在家照顾老人、抚养孩子,苦度时光。一天,卫林青正要下地干活,患病卧床的公公叫住她说:“孩子,你不要去了。今天我感觉不太好。咱家困难,我走后肯定请不起响器班子。你去邻村叫你七叔,他是我卖豆腐时结识的朋友。我走了之后,让他帮忙热闹一下,可以省下些开销。”
当天晚上,公公去世,卫林青遵照公公的嘱托从邻村请来了七叔,依当地风俗,几天之后,她俭朴又体面地安葬了公公。尽管再三节省,但因为安葬公公,家中还是欠下了一笔债务。那一年春节,为了过年,卫林青卖掉了孩子的一件小衫,得了3元钱。她又从邻村趸了些麻花去街上卖,还卖了家中的柿子,一共挣了7元钱。靠着这10元钱,她买了10斤面,蒸了些包子,算是让一家老小过了个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家里只剩下了一个包子。饿着肚子的卫林青思前想后,决定把包子热了先让婆婆吃。婆婆把包子捧在手中,看了又看,一口也舍不得吃。她喊来卫林青的儿子、自己的孙子新康,把包子给了小孙孙,看着孩子把包子香甜地吃了下去。
记者感言:也许,婆婆的慈爱是卫林青无怨无悔操持家务的力量源泉。在漫长而又艰难的岁月中,她总能看到身边人身上闪亮的光点。
几年后,卫林青的小叔子结婚了,小两口与母亲、嫂子同住一个院中。
那时,卫林青的丈夫在部队上,他常给家中捎些自己的津贴,帮着家里慢慢还清了债务。
卫林青则带着几个未成年的孩子,忙完地里忙家里,照顾完小的,照顾老的。
过去,人们的衣服全靠手工裁缝,光几个孩子的穿戴便让卫林青颇费周章。那时,乡村实行的是农业社制度。村子里的社员都是听钟声下地,由生产队队长派活,挣工分吃饭。
为了赶时间给孩子们做鞋,卫林青下地的时候常常拿着鞋底。在路上,她边走边纳着鞋底。
那时乡村实行工分制。那次不巧,正在纳鞋底的她,被队长发现了。队长以耽误下地干活为由扣了她0.2分。一天扣0.2分,一月便是6分。大家庭里,全靠年终算工分分红分粮。这被扣的0.2分,引起了进门不久的妯娌的不满,找到婆婆,要求分家另过。
那天,卫林青正在磨坊给三女儿喂奶。婆婆走到她跟前说:“孩子呀,咱家的账还完了吧!你小叔子也成了家,你妯娌要分家,要不然咱们把家分了吧!”
那时候,卫林青丈夫在外,她一个人带着几个未成年的孩子,生活负担沉重。而小叔子上了学参加了工作,刚成家也没有孩子拖累。想起自己当年推磨养家的艰难,卫林青不愿意分家。她想,一大家人在一起总可以互相照应。
但是,妯娌主意已定,让婆婆叫来了老舅主持分家。老舅告诉卫林青,强扭的瓜不甜,迟早要分,就分了吧!在亲戚的主持下,卫林青只好与小叔子分了家。
分家时,因为公公当年由卫林青安葬,所以婆婆分给了小叔子,也因此,他分得了五间用松木方椽盖的厢房。而卫林青只分得了两间用柏木杆子盖的门房。她觉得不太公平,但没有争论吵闹。
因为在她的记忆中,曾经有一件与分家有关的往事。那是她娘家村的一户人家,分家时弟兄们闹得不可开交,最后,老三分得了相对多的房产。然而,老三后来生了个儿子好吃懒做,50岁都没有娶上媳妇,成了村里人眼中的笑话。
母亲曾经告诉过她,这世上,该是你的跑不了,不是你的,争不来。因为有了这样的见识,卫林青一声未吭,带着孩子搬到了南房。在厢房住惯了的儿子,常常手攀着厢房的门框,呆呆地向房里望。卫林青看到后,心如刀绞,她决心给儿子再建一座新厢房。
不久后,丈夫从部队回来探亲,夫妻俩在村外边申请了院基,另盖了新房。
●放弃工作,带婆婆随军,她奉养老人到96岁
婆婆本来与卫林青的小叔子住在厢房中,那天,老人抱着卫林青的小女儿站在大门口。妯娌看见后,大为不满,将老人的铺盖从厢房里搬到了屋檐下。
与婆婆相依为命多年的卫林青见状后二话不说,将婆婆接到了自己家中。她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住就是数十年。
多年后,丈夫在部队已担任军官,根据政策可以带家属随军,部队为随军的家属还安排有工作。但是,卫林青提出要带婆婆一起到部队生活。部队方面考虑她要照顾老人,便没有为她安排工作。为了奉养老人,卫林青失去了工作的机会。
婆婆跟着卫林青在部队生活了整整6年。6年中,老人的生活起居都由卫林青悉心照顾。96岁时,儿孙满堂的老人无疾而终。卫林青与丈夫将老人安葬在故乡的田野上,完成了平凡又光荣的使命。
记者感言:卫林青,这位普通的农家妇女,用自己的任劳任怨,将孝敬老人的义务,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为她的儿孙们树起了鲜活的榜样。
在卫林青的心中,母亲是她做人的标杆。母亲33岁守寡,呕心沥血将3个孩子养大成人。母亲在家中含辛茹苦,孝敬婆婆,和睦乡邻,几十年中,在村子里传为佳话。1976年,84岁高龄的母亲安详离世。村子里专门请人为母亲写了悼词,在葬礼上由村干部宣读,以表彰她的贤惠善良、孝老敬亲。葬礼上,亲戚们送来的纸幡很多。村里又特别安排年轻人搭幡,小伙子们高举纸幡,排成整齐的两排,跟在灵后送到下葬之处,连一个纸幡也没有损坏。那一刻,村民们用他们独特的方式表达对一位老人一生贤德的最大敬意。这也是留在卫林青心中最动人的风景。她一直以母亲为人处世的标准要求自己,从“孝”字入手,实践了一个女人最高尚的人生。
卫林青生有一个儿子、4个女儿。儿子先在陕西插队,后来参军成长为部队干部。他对父母都十分孝敬。卫林青的几个女儿也传承了母亲的孝道,对老人很是孝顺。
而卫林青对每一个新生的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曾孙、曾孙女都非常疼爱。她用自己虽然日渐老去,但是依然温暖慈爱的心给儿孙们以绵长的呵护与祝福。
这大半辈子中,她照顾过丈夫的曾祖母、祖父、父母,照顾过丈夫、儿子、孙子、曾孙子,细细数来,整整七代人。
去年,卫林青的老伴因病去世,儿女们为了让她得到更科学的照顾,将她送进了康养中心。
记者听卫林青讲述人生故事的时候,卫林青的三女儿带着自己的孙女来看望母亲。三女儿笑着说:“妈妈现在身体还不错,她一辈子不计得失的付出是生命最好的滋养。她的故事讲五天五夜也讲不完。”
记者感言:她也听过母亲的絮叨,很多很长,富含人生的智慧与营养。 (记者 张建群 王捷 杨颖琦)
[责任编辑:]